李怀光从没想过要造大唐的反,可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他也明白,自己的荣辱已经无法挽回了。他所能做的,就只有为自己的部下们考虑,为朔方军的将来考虑。
自武周朝成军以来这近百年的时间,朔方军这个名号,承载了大唐不知多少荣耀。难道要让朔方军像范阳军、安西军一样,落得个叛军的下场?
长安附近,李怀光、李晟、朱泚三军对峙。李怀光既不想勾结朱泚,也不想向李晟服软,于是他索性率军离开了战场,撤往黄河对岸的河中城,按兵不动,观望形势。
虽然素来讨厌李晟,但李怀光不得不承认,李晟在领兵方面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当时,李晟与许多神策军将领的家属都在长安城中被朱泚当作人质,李晟却与部下一起同甘共苦,以忠义和情谊激发军心。纵使神策军没有后方的补给,全军始终没有怨言。这年五月,李晟率军直指长安,对朱泚势力展开了最后的决战。神策军杀入光泰门,拔取沿路的工事,与叛军展开激烈的巷战,最终收复了长安。此战之后,朱泚兵败被杀,长达半年的泾原叛乱终于被唐军平定。
而这段时间,李怀光始终没有动作,只是安静地看着官军击败朱泚,同时耐心地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
长安克复之后,天子终于光荣返回。随即任命咸宁郡王浑瑊为朔方、邠宁、鄜坊、河中兵马副元帅,督率邠宁军、鄜坊军等各路大军,与河东节度使马燧一同讨伐河中的李怀光。
李怀光知道,他等待的那一刻已经来了。浑瑊是朔方军旧将,邠宁、鄜坊等军也都是朔方军旧部,这次讨伐,实际上是“朔方军”在讨伐“朔方军”。
败在自己人手上,不亏。
在浑瑊的攻势下,李怀光手下勇将尉珪、徐庭光等人相继被招降,回归了大唐阵营,留下李怀光自己被包围在了河中。贞元元年(公元785年)秋天,被围困在河中的李怀光自缢而死,朔方军将领牛名俊割下李怀光的头颅,开城投降。这场奇特的“朔方叛乱”终于在以朔方军为主力的平叛大军的围攻之下,顺顺利利地被平定下来。
李怀光以及他的儿子们,还有朔方军七位主要将领,或自杀,或斩首,都死在了这场风波之中。但朔方军的番号与队伍,最终保留了下来。
多年以后,皇帝李适下令为李怀光平反,但李怀光一门早已被诛灭,只有李怀光的妻子尚在岭南被流放,已是风烛残年。皇帝下令在李怀光宗族中找了一个继承人,作为李怀光的后嗣,算是对李怀光昔日功劳的一种补偿。
而此时的朔方军,也已经大不如往昔,仅仅管辖着灵武一带的战区,泯然于一众藩镇之中。
开元天宝年间的那十大边军,声势何等煊赫?如今却全都衰落了,如同一个时代的结束。
李适回到长安后,陷入了郁闷之中。他曾有着振兴大唐的理想,也曾轰轰烈烈地为了这个理想而努力,但是经历了泾原之变、奉天之难,他的那个伟大的理想最终破灭了。朱泚留给他的长安城虽然破坏不大,可几年来唐廷积蓄的兵力、财富,都在这几年的征战中消耗殆尽,再也没有力量掀起新一轮的削藩行动了。
郁郁寡欢之际,太子李诵带着长子李纯前来问安。这位皇长孙六七岁的年纪,正是最可爱的时候。李适将小孙子抱在膝上,逗着他玩,也算是感受了含饴弄孙的快乐。
“你是谁家的孩子,怎么在我的怀里呢?”李适问道。
“是第三天子呀!”小李纯回答说,脸上依旧天真烂漫。
李适像是忽然想到了什么,久久地看着孙子的脸,终于展颜,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那个复兴大唐的理想,李适自己没法完成,那就交给儿子,儿子没法完成,就交给孙子。这个理想一定会代代相传,正如人们对于盛唐的记忆,没有穷尽。</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