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向天下认错

从逃到奉天的那天开始,皇帝李适就反复拷问自己——他究竟从哪里开始做错了?

几个月前,形势还一片大好,官军正抓着田悦、李纳的辫子穷追猛打。究竟他做错了什么,导致藩镇反扑,长安沦陷,唐廷困守奉天,几乎陷入绝境?

他与自己的机要秘书(翰林学士)陆贽有过几番谈话,陆贽也几次上书,提出了好几条谏言,这些都给了李适很大的启发。他渐渐意识到,是自己的独断专行,导致了这一切灾难性后果。

即位时,李适年轻气盛,痛心疾首于代宗朝对藩镇采取的软弱的绥靖政策,所以一改往日风格,做事雷厉风行。这种风格让他成了一位严苛的帝王,往往乾纲独断,仅靠自己强硬的意志就把朝政定下来。雷厉风行自然有雷厉风行的好处,朝廷的政策能推行到河朔,多亏了李适当初说一不二的态度。

可是事物向来有两面性。李适得到了好处,但也付出了代价。朝廷政策都由李适一句话决定,而李适的决定往往带有他个人的理想主义风格,实施起来总是碰到各种各样的阻碍。这些实施中的具体困难,下层政府不敢报告上来,朝中大臣也不敢反对,长此以往,就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被层层隐瞒,难以被李适获知。在李适的专断下,但凡有不同意见的大臣,哪怕是两税法的设计者杨炎,也被李适赶出了朝堂。朝堂中剩下的,便只有卢杞这样丝毫没有大局观、满脑子只有权力斗争的佞臣。李适所获得的信息就这样与实际情况脱节了,他只听到了朝臣们报告的好消息,却不知道天下的实际情况到底有多糟。

他收到了河朔传来的重重捷报,却不知道由于他逼得太紧,已经导致河朔藩镇勾结在了一起;他听着报告,知道关中的驻军正在向关东挺进,却不知道士卒们士气低落,战斗力低下;他看着快速进账的国库收入兴奋不已,却不知道长安城的百姓们都已经濒临绝境。

直到泾原军造反的消息如惊雷一般炸响,才惊醒了梦中的他。

泾原兵变,对于平叛局势来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李适平定藩镇的计划彻底泡了汤。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却并不是一件坏事,它暴力地撕开了蒙在李适眼前的布条,让李适及时收到了一直被隔绝在外的信息。若不是泾原之变让唐廷的暴力敛财及时收了手,也许爆发的就不只是几千人的兵变而已了。

随着李怀光率领朔方军抵达奉天附近,朱泚被迫退却,奉天保卫战终于胜利了,但李适面对的是一个更大的烂摊子。朱泚退回长安固守,由于一改原来官府厉行盘剥的作风,似乎很受城中之人的欢迎。而且朱泚与幽州的朱滔遥相呼应,大有相约一直打到洛阳会师的态势。

而李怀光并不急于进攻朱泚,却在这种紧要关头上表,揭露宰相卢杞的罪恶——卢杞固然有问题,这一点李适清楚得很,可李怀光借着兵势指责朝廷宰相的不是,这满满的要挟味道却让李适更加不舒服。朔方军和泾原军都是边军,无法保证他们的绝对忠诚,对于李怀光连同他的朔方军,李适并不完全信任。而由唐廷直辖的神策军,在李晟的率领下还没有赶到关中,这也让李适非常着急。

好在李适是个有方略的皇帝。失败与挫折及时点醒了他,让他痛定思痛,开始思考扭转败局的方法。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十二月,李适按照李怀光的“请求”,罢免了宰相卢杞的职务。同时,他派人前往河朔,找到王武俊、李纳、田悦,答应他们将会赦免他们的罪责,只要他们与朱滔划清界限,重新站在唐廷这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