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武俊知道李宝臣的意思。当初田承嗣死前,与包括李宝臣在内的河朔军阀有过密约,要相互扶持各自的子侄继位。如今李宝臣也要死了,他最后的遗愿,就是想让儿子李惟岳平稳继位。他相信魏博、淄青等周围的藩镇一定会为各自的将来考虑,支持李惟岳;而唐廷原本已经默许了“河朔故事”的存在,不太可能有别的异议。如今担心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成德藩镇内部的军头们。
成德与魏博虽然都是河朔藩镇,但内部还是有些微的区别。魏博节度使麾下的七万大军,大多数都是田承嗣在归降大唐后招募而来的,其中最强悍的一万牙兵,则是直属于魏博节度使统辖的亲卫军,上上下下十分稳固。而成德军的主体,则是来自安禄山、史思明叛军的蕃兵。对于李宝臣来说,成也蕃兵,败也蕃兵,他靠着同罗精骑称雄于井陉,从而成了河朔最强藩镇,但问题就在于这些蕃兵掌控在深州刺史张献诚、易州刺史张孝忠等一干蕃将军头手上,这些军头是李宝臣的手下,但却仅仅是上下级关系而已,而不是绝对地忠诚于他。要是李宝臣死了,很难保证儿子李惟岳能否压服住这些军头们。
所以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李宝臣下令诛杀了张献诚等大大小小十几个军头,并让他的亲信王武俊收编这些人的队伍,保证李惟岳有足够的实力克制住手下的军头。
王武俊再次低声在李宝臣耳边低语,保证他会好好辅佐李惟岳执掌成德。听到王武俊的话,李宝臣终于放下心来,心情舒畅地翘了辫子。
事实证明,契丹人王武俊是个忠实可靠且有能力的人。他与易州刺史、奚族人张孝忠一起掌控住各支军队,稳住了成德内部的形势。随后,像当初田承嗣死时一样,李惟岳秘不发丧,假冒李宝臣的名义上奏,请求由李惟岳袭任成德节度使。
但这一次,皇帝李适并没有按照套路出牌,而是拒绝了“李宝臣”的奏请。
其实李宝臣的死讯早就通过唐廷安插在成德的细作报告给了朝廷。可皇帝却假装不知道,派人前去探望,要当面向李宝臣解释朝廷所谓的新政策。这下,李宝臣的死讯便藏不住了。李惟岳不得不为李宝臣发丧,但与此同时,李惟岳还宣布自任为节度留后,并且搞出了一份整个成德军将领佐官联名签署的奏表,请求唐廷同意李惟岳的任命。
而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等藩镇首领也同时启奏,力挺李惟岳袭位。像田悦袭位时一样,藩镇们结成了统一战线,而这条战线针对的是谁,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
藩镇的上表雪片一般送到了皇帝李适的案前,这位刚继位只有一年的三十九岁帝王眉头紧锁。李适知道,这些强藩是在给他立规矩,要他明白事理,知晓大事,像他的父亲代宗一样遵守“河朔故事”的惯例,否则的话,恐怕这些表面恭顺、实则骄悍的藩镇真的会来帮他立一立规矩。
大臣谏言道:“要是不同意李惟岳继承他父亲的官位,恐怕藩镇会兴兵作乱。”
对于李适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拒绝李惟岳的请求,藩镇必定会反,朝廷是否有能力平叛还是个未知数;若是同意了李惟岳的请求,那河朔藩镇便会继续借用天子授予的名号招聚人马,增长实力,到时候藩镇问题便更加难以收拾。
其实站在李适私人的角度,拒绝,意味着他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因为同样的问题,代宗已经同意过藩镇的请求,河朔藩镇的权柄历来私相授受,唐廷向来难以控制,即便这一次李适再度妥协,也无损于他皇帝的英明。
但从来如此,便对吗?
一股理想主义的血性充溢了李适的胸腔,他义正辞严地说道:“往日朝廷顺着他们的欲望任命他们的事不少了,但变乱还是日益增长。这说明爵位的任命不但不足以止息变乱,反而助长了变乱。如果李惟岳注定发起变乱的话,我任命不任命又有什么区别?”最终拒绝了藩镇的请求。
谁都不希望战争到来,但倘若战争的阴云真的降临,李适也并不会惧怕。</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