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继承皇位以来,天皇李治已经做了三十四年的皇帝,这样的时间跨度,几乎是南朝梁武帝以后百余年来,历朝皇帝在位时间的冠军。除了永徽初年,其余这半个甲子的岁月里,李治始终牢牢把持着帝国的权柄。直到晚年,就算病得实在不能处理朝政了,仍然通过天后武氏控制着朝局。
后世的很多史家认为,这段时间的朝政已经由天后武氏牢牢把持,李治不过是个傀儡。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天皇与天后虽然并称为“二圣”,君临前朝,但天后的职责仍是管理后宫之事,对于朝政的权力依然来源于天皇的支持。即使到了李治在位的后期,朝廷的宰相中也没有天后的心腹,甚至还有废皇后王氏的哥哥王方翼、当初极力反对立武氏为后的裴行俭等被天后视为眼中钉的人。而当初支持武氏为皇后的李义府、袁公瑜、崔义玄这些昔年的“新贵”们,则死的死、贬的贬。天后娘家的武氏外戚们,也没有一个能进入宰相的班子。
体弱多病的李治,看似虚弱、无力,实际上“鸡贼”得狠,他藏身在天后的身影后面,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仍然像提着一缕丝线一般控制着整个朝局。
他日臻高超的政治操盘能力,让大唐在停止大规模对外扩张后,仍继续保持着贞观以来的繁荣。朝堂上,贤明的宰相们兢兢业业,运转着帝国的中枢。文有裴炎、魏玄同等一批精干大臣,有效地缓解了大非川之战后唐廷的财政困难,让大唐重新恢复了元气;武有刘仁轨、裴行俭、程务挺等用兵如神的将领,维持着大唐东至高句丽,西至咸海的万里疆域。
贤臣良将,济济一堂。
如此放心地把工作交给宰相们,李治也是有自信的。这几年,他已经找到了控制相权的好办法。在他和天后的培养下,弘文馆学士团队越来越壮大,号称“北门学士”,作为皇帝直属的秘书班子,北门学士们被秘密地特许参决朝廷奏议,以分割宰相们的权力。
宰相系和秘书系,两者互相配合,又互有掣肘,再加上御史台的谏官行使监督职权,三者鼎足而立,形成了微妙的平衡,统一掌握在天后辅佐的皇权之下。
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天皇李治在天后等人的劝说下,打算继封禅泰山之后,再封禅中岳嵩山。这是一件大事情,他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改元弘道,然后宣布大赦天下。
东都洛阳的紫微宫城外,一直到洛水畔的天津桥,是一片宽阔的广场。洛阳居天下之中,成为大唐的东都以来,它就是帝国新的中心,而紫微宫则天门外的这片广场,就好比大唐的天安门广场。当初李贤私藏的那一批铠甲,就是在这片广场上当着众人的面焚烧的。腊月初四这天,无数百姓聚集在则天门楼之下,想要一睹天皇天后的真容。听说这一次,天皇要当众宣布一个大消息。
但是从白天到晚上,百姓们在寒风中苦等了一天,却迟迟没有等到天皇现身。
百姓们不知道的是,天皇李治在前来则天门楼的路上突发气逆。病来如山倒,他多年无法治愈的梅尼埃病终于暴发性地恶化了,这一天李治只能躺在病榻上,召见几个百姓的代表,向他们宣布了大赦的消息。
而李治自己也意识到,他的大限要来了。
临终之前,李治做了一番安排,保证太子李显能够平安顺利地继承皇位。他下令太子在他死后立刻继位,由宰相裴炎担任辅政大臣,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天后决定。
当天晚上,李治就驾崩在了洛阳宫的贞观殿,享年五十五周岁。太常寺为李治议定的谥号为天皇大帝,庙号高宗。
后世的历史并没有给李治一个公允的评价,往往将唐高宗李治塑造成一个懦弱无能的皇帝。虽然李治没有父亲唐太宗那样通天彻地的天赋,也没有兄长们的魅力、亲和力,但靠着勤奋和思虑,最终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他延续了帝国的繁荣,在他在位期间,大唐的版图达到了历史的峰值。
李治的死对于天后武氏来说,不仅意味着失去了可依靠的丈夫,还意味着她失去了并肩作战三十年的伴侣。这么多年,夫妇二人虽然偶尔有磕磕碰碰,甚至还闹过离婚,但他们的心意与灵魂早已相通。再加上二圣临朝的经历,二人之间的关系已经远远超过了寻常意义上的夫妻。
但武后来不及悲痛,还有更大的挑战在等待着她。
李治死得太突然,之前没有做任何准备。当天还是活蹦乱跳的一个中年人,傍晚的时候忽然急病发作,只来得及简单地安排下接班人和辅政者就去世了。
新即位的李显如今二十八岁,看起来也不小了,但和李唐宗室的亲王们比起来,却是个年纪轻、资历浅的小辈。如今的韩王李元嘉、滕王李元婴、鲁王李灵夔,那是高祖皇帝的儿子,先帝高宗李治的叔叔;还有越王李贞、纪王李慎,是高宗李治的哥哥,这几位宗室亲王,都是各自兼着整整一个大州的州刺史的官衔,形同封地。他们在自己的州里,都是一方大员,权力极大,比如滕王李元婴,这几年他先后在滕州、洪州等地做刺史或者都督,每到一个地方,都有权力大兴土木修造他的滕王阁,每个滕王阁都精美华丽如同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