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济、高句丽平定之后,唐廷设立安东都护府,管理起了这片土地。帝国的羁縻统治在朝鲜半岛全面铺开,在唐廷的规划下,高句丽、新罗、百济,和契丹人、奚人一样,都将是安东都护府管辖下的属国,对大唐称臣,受唐廷指挥。所以,朝鲜半岛三国全都改建为都督府,都督府下设羁縻州,除了部分直属于唐廷的地区由唐朝官员任职之外,高句丽、新罗、百济的王室、贵族分别担任都督府、羁縻州的官员,对内是国王,对外则是大唐的臣子。
然而,唐廷一直都没有真正弄明白,自己占领高句丽和百济的土地究竟是为了什么?朝鲜半岛的扶余人、三韩人,和漠北、西域诸国是不同的,他们深受中华文化影响,文明程度高,社会关系复杂,帝国在西边运转良好的羁縻统治体系,在这里失效了。
如果计算得失,大唐在朝鲜半岛始终在赔钱。一方面,唐廷为了管理这片地区,就得保持驻军,流水一般地花钱;另一方面,朝鲜半岛天高皇帝远,唐廷还要提防这边的羁縻州搞独立小王国。
比如在白江口一战成名,威震大东亚的刘仁轨,自得胜之后就一直就有流言蜚语说他可能要自立为王。虽然刘仁轨受到李治信任,但身处嫌疑之地,还是不得不在几年后离开了百济,回到唐廷,做一个安安稳稳的宰相。
说到底,朝鲜半岛虽然在汉朝时曾是中央帝国的一部分,但已经很难像岭南一样再次成为帝国的州郡了。它在地理上隔绝于中原,纵然这里有大量的汉人居住,唐廷仍然无法阻止他们的独立倾向。百济、高句丽灭国之后,独立运动此起彼伏。不仅如此,新罗也对大唐疑虑重重,既埋怨大唐独自吞并了高句丽,阻挡新罗的扩张,又担心唐廷下一步还要对新罗再打主意。
所以,面对唐廷在朝鲜半岛积极的作为,新罗警觉起来,联合原来的高句丽、百济贵族,共同抗击唐廷的霸权主义政治。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也就是唐廷与吐蕃正式开战的同时,以新罗为首的三国同盟也同时与唐廷开战。虽然辽东的攻势被唐朝在此驻扎的治安部队击败,但新罗还是攻破了百济的泗沘城、熊津城,基本夺占了百济全境。
随着大唐在大非川的惨败,西北战事吃紧,唐廷集中资源对抗西边的吐蕃,已经无力继续保持对朝鲜半岛的输出了。虽然刘仁轨再度回到朝鲜半岛,屡次击败新罗,但这片土地已经成了帝国的负资产,非常时期,即使财大气粗如大唐,也实在耗不起在朝鲜半岛的巨额投入了。
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大非川惨败八年之后,大唐与吐蕃再次爆发了战争。由于李治选人不当,任命不善军事的中书令李敬玄为主将,导致唐军在承风岭之战中再次战败。幸好经略副使黑齿常之是个能打的主,率领五百敢死队奇袭吐蕃,终于反败为胜,唐军得以收拾残部,撤回鄯州,逃过了全军覆没的命运。
天子李治哀叹不已。唐军的军事失败,让帝国北疆的少数民族也蠢蠢欲动,唐廷派出裴行俭统率辽东驻军前去镇压,东部战区不再有足够的资源来保持攻势。新罗也趁机积极抛出橄榄枝,向唐廷示好。
权衡之下,唐廷终于承认了新罗在朝鲜半岛的主导权,唐军撤出百济,退到了平壤城以北。此后,新罗继续保持着大唐的属国身份,国王均由唐廷册封,但大唐只是新罗的宗主国,大同江以南的领土,均成了新罗控制下的领地。
这也意味着,大唐帝国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开始的对外扩张运动终于告一段落,唐廷的对外政策从此开始转攻为守。
大唐最富有朝气的时代结束了。
前两项危机,尚且在李治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而第三大危机,则触动了李治的核心利益。
那就是帝国的继承人问题。</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