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军打遍天下无敌手,力量的根源在于高度完善的指挥体系和后勤体系。现在后勤部队被吐蕃人打崩了,薛仁贵的三万精锐就像是断了一条腿,正毫无屏障、毫无支援地孤悬在外,要是口粮一断,大军马上就会崩盘。所以,薛仁贵刚一听闻郭待封的后军被歼灭的消息,就立刻下令:全军集合!后队改前队!用最快的速度撤回去!
但是,当唐军撤退回到大非川时,四面八方都出现了吐蕃大军,三万唐军就这样被吐蕃大将论陵钦的四十万大军包围了。
薛仁贵这时才发现,出问题的不仅是郭待封,还有整个唐廷在吐蕃布置的情报网络。到现在才发现原来吐蕃竟然动员了倾国之力来战,而且吐蕃的倾国之兵,比预想中的要更庞大、更强悍。
虽然唐军结阵固守,顶住了吐蕃军的一次次攻击,但是由于丧失了补给,最终被论陵钦击败,死伤惨重。薛仁贵不得不与论陵钦谈判,以唐军投降并退出吐谷浑境内的代价,换来了全军幸存将士们得以返回凉州。
大非川之战,唐军惨败,这件事情震惊了唐廷,乃至世界诸国。唐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终于被打破了。包括大唐在内的亚洲诸国这才发现,这个神秘的吐蕃王国,这几年竟然隐藏着如此强大的军事实力。
那时谁也无法预料到,这一切只是一场序幕,大唐与吐蕃的战争,将会持续长达近两百年。
大非川之战后,薛仁贵、郭待封全部被革职除名。陇西的唐军由于受到重创,一时竟然无力反攻,只能加紧防守国土。吐谷浑国王诺曷钵更加不敢对抗,乖乖地将吐谷浑全境拱手送给了吐蕃人。而军事主动权,早已经由大唐转移到了吐蕃人的手里,此后吐蕃军屡次出击,唐军只有坚守防御的分儿,虽然击退了吐蕃人,但却无法阻止吐蕃的再次骚扰。
对于唐廷来说,吐蕃是他们从未见过的政治力量。以往唐廷对付突厥、薛延陀这样的草原部族,可以搞经济与军事的组合拳,先封锁经济,再施以铁拳,如今已经掌握了套路。但吐蕃是农牧合一的政权,他们不仅有充足的马匹、精良的装备,还可以像大唐一样占领和吞并周边的土地,占领了草原他们就放牧,占领了农田他们就种地。对待唐军,吐蕃人深沟高垒,搞大纵深战略,唐军几次出击,都发现他们以往的大兵团战术并没有发挥出理想的效果。
吐蕃战场的风向变了,唐廷在无限荣光背后暗藏的危机,也被揭开了最后一层遮羞布。
第一大危机,是大唐军事体系的退化。
自唐初的军事改革后,折冲府兵们为大唐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这几十年来,府兵曾是一种荣耀,只有良家子弟才有机会进入折冲府当兵,立下功劳,名垂青史。苏定方、薛仁贵等几代名将,都是这样一步步靠战功出人头地的。但是,唐廷自“废王立武”事件以来,经历了屡次人事变动,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中央政府的治理能力、行政效率在退步。比如对于立功的将士们,经常出现赏罚不公的情况,外出征战的府兵也没能得到轮换,很多士兵常年征战在外,艰苦无比。这些情况,都使得曾经被年轻人视为“梦幻职业”的府兵,逐渐沦为被人嫌弃的岗位。从南到北,各地都出现府兵兵源不足、训练程度低下的情况。
不只是兵源,还有战马的供应、军事物资装备的储备等,大唐军事体系的种种方面,全都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这或许就是皇帝强行用君权覆盖相权的结果。皇帝只有一个人,李治就算加上老婆武皇后,也只有两个人,君权揽下了各种大事,却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布置安排这些事情,宰相也受制于君权,无法好好施展手脚。权力集中于皇帝,皇帝却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运用好权力,这就是问题所在。
第二大危机,是东亚诸国对帝国统治的反抗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