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唐军都是在西域、辽东战场上爬摸滚打过来的百战之兵,熊津城一战,真杀得昏天黑地,血流成河。百济倾国之兵一朝覆灭,一万余人当场战死,其余士兵全部作鸟兽散。场面太过于惨烈,以至于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已经完全失去了继续打下去的信念,连忙带着太子扶余隆与亲信随从,向着百济北境逃去,希望能依托高句丽人,继续负隅顽抗。
国王和太子出逃,熊津城中群龙无首,而唐军则转眼跟了过来,包围了熊津城。受命防守熊津城的,是扶余义慈次子扶余泰,情急之下,自立为王,指挥城中军民固守待援。
可是一起留在城里的,还有太子扶余隆的儿子扶余文思。看到扶余泰自立为王,他可不乐意了,于是直接带着自己的部下,翻越城墙投靠了唐军。
扶余文思的投降像是多米诺骨牌一般,在城中掀起了投降的狂潮,城中百姓全都跟着扶余文思的脚步出城投降,守军想拦都拦不住。唐军也借着势头登上城墙,将大唐的旗帜插在了城墙之上。
势穷力竭的扶余泰只得打开城门,正式向苏定方投降。
而熊津城一投降,扶余国其他城池,连同扶余国王扶余义慈、太子扶余隆一起,也都被苏定方击碎了战斗意志,纷纷主动投降了唐军。从熊津江口之战,到百济君臣投降,前后只经过了短短十天。至此,创立于东汉末年,延续长达四百多年的百济国,带着二百座城池、七十六万户人口,自动成了大唐的属地。大唐在这里设置了熊津、马韩、东明、金连、德安等五个都督府,管理这一片新的疆域。
这已经是短短几年时间里,苏定方率军灭掉的第三个国家。
扶余义慈全家,和同样被苏定方俘虏的阿史那贺鲁、思结都曼一样,被押送到了东都洛阳的天子面前,天子李治也许都见怪不怪了,过了一番嘴瘾之后,仁慈地赦免了扶余义慈以下的一干百济贵族们。
仁慈是强者的专属品,而大唐就是这样的强者。
灭亡百济之后,整个朝鲜半岛的形势忽然起了变化,原本高句丽、百济合力欺负新罗的局面,变成了大唐、新罗夹攻高句丽。百济国就有如大唐在高句丽南边设立的一个桥头堡,稳健地插在了高句丽人的后心。天子李治于是顺势下令,苏定方、契苾何力等大将率军一起,从北边(辽东)、中间(平壤)和南边(百济)三个方向,发兵征讨高句丽。
也就在这个时候,东亚世界的另一个势力也进一步介入了朝鲜半岛。</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