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安市城合战

其实,盯着安市城攻坚,并不是唐军的最佳策略。高延寿、高惠贞投降之后,折服于大唐天子的人格魅力,都献出了宝贵计策,建议唐军留一部分人在安市城,其余部队继续南下,攻打实力更弱的乌骨城,然后在张亮的海军部队配合下,南渡鸭绿江,直取平壤城。

在长孙无忌的劝说下,李世民最后放弃了这条计策。这条行军路线虽有着极大的机会,却也存在着不可预估的风险,毕竟在唐军后方,新城、建安城还控制在高句丽手里,屯戍着十余万兵马,虽然有前军总管张俭的牵制,但万一被击败,唐军连同天子銮驾,都有后路被断、无法回国的危险。

说到底,都是唐军此次出征兵力不足的缘故。为了避免劳师动众,唐军只派出了六万多人,加上张亮的海军也不过十万,和当年隋炀帝的倾国之师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当初没有分兵李道宗袭击平壤,此时放弃了攻打乌骨城,其实都是因为兵力捉襟见肘。

所以只能拼尽全力先攻克安市城了。唐军分班出战,每天要轰击六七个回合,城东南的土山日夜不停地在李道宗的监管下被加班加点地修造。整整六十天,终于堆起了五十万土方的大山,比安市城墙都高了数丈,居高临下,李道宗命果毅都尉傅伏爱带领一队人驻扎在山顶,只要等到总攻之时,就可以凭借地势控场了。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日夜不停地赶工终于引发了重大安全事故,整个土山忽然塌了,五十万方的土石向着安市城墙垮下来,把城墙也给压垮了一截。

这场事故给唐军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城墙崩塌,正可以趁势冲进城去。但由于唐军的应急措施不到位,主将李道宗、一线指挥官傅伏爱都不在现场,倒是城里的守军率先反应过来,数百人杀向了土山,土山上的守军没有防备,高句丽军一举夺取了土山,迅速在土山边修造工事,挖起堑壕。

当驻扎在城外东岭的天子李世民得知消息时,整个土山都已经被占据了,这个绝佳的进攻机会就这样与他失之交臂。李世民愤怒地处斩了直接责任人傅伏爱,命令诸将强攻土山,但是接连三天,高句丽军顶住了攻击,牢牢地把土山攥在了手里。

这场军事失败,负责土山攻击的李道宗难辞其咎,按照军纪,这是失职的死罪。李道宗卸下铠甲,赤着脚徒步至天子帅帐前请罪,但李世民终究爱惜将才,特赦了李道宗,对他说道:“汝罪当死,但与其杀了汝,不如像秦穆公那样赦免战败的孟明视,让你以后再立功勋。”

这时围城已经两三个月,辽东的冬天来得特别早,九月的天气就已经草枯水冻,寒风刺骨了。随行的补给,以及缴获的几万头牛羊,已经被唐军吃得差不多了,如果再打下去,大军便难以为继。九月十八日,李世民最终下令撤军,先将盖州、辽州的百姓人口迁移到关内,随后,大军最后一次在安市城外阅兵,李世民正式下令,各军凯旋而归。

说是凯旋,但其实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虽然大唐攻取了十座城池,迁徙辽东户口七万人,还在新城、建安、安市打了三场大战,斩杀敌军四万余人,但安市城还挂着高句丽的大旗,唐军攻占的十座城池,撤军后也很难继续驻守下去。

安市城上,见唐军准备离开,城主亲自登上城楼,遥遥向着大唐天子拜别。望着远处城楼上的人影,李世民也以绸缎百匹回礼。这场攻城战,双方都是令人尊敬的对手,各自向对方透露出了惺惺相惜的意思。

完成无数不可能任务的李世民,终究没有在辽东再次创下奇迹。

回师的路走得很艰难,历经秋雨之后,阎立德原本督造的野战桥已经不堪使用,唐军忍着寒风,冒着暴风雪,用草木、器械填塞出道路以供行走,虽然一路减员并不算太多,但是随行的马匹却十有七八都死了。十月十一日,大军回到营州,清点人马,这场战争中,唐军阵亡达两千多人,这和李世民以往的战绩相比,已经是个不小的挫折了。阵亡将士的遗骸被收集在一起,用最高级别的太牢祭祀,李世民亲自写了祭文,在仪式上洒泪祭奠——这次牺牲的战士,很多都有可能成为将来的将种,如今却已成了一堆冰冷的遗体。李世民心中带着懊悔,意识到自己缺少了魏徵这样的谏臣,不免暴露出容易膨胀的缺点。带着对魏徵这位老伙计的思念,他下令重新修好了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时被他下令推倒的魏徵墓前的神道碑。

好在这次他还得到了薛仁贵这样的将才,他们将是帝国未来的希望。从安市城回来的一路,薛仁贵一直跟在李世民身边,这个年轻人甚得他的喜爱,李世民甚至还说:“我得辽东千里,不如得到你。”

回京的路上,李世民又会见了年迈的军事家李靖。李靖与他拿着行军记录,重新复盘了这场战争的每一个部署,啧啧地叹了一声:“当初陛下若是同意李道宗的提议,派他带领五千人前往平壤,战局也许就有转机了。”

“有这回事吗?”李世民问着,冥思回忆了一遍,缓缓说道,“那时事情杂多,我已经想不起来了。”

李世民是否真的想不起来,此时已经不再重要,因为这次向高句丽的远征,结局已然是无法更改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