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金榜题名时

果然,梁大学士恭敬地呈上了装着十张卷子的盒子,禀报道:

“圣上,此乃本次殿试中,经由微臣与诸位读卷官反复甄选,最终确定的十份最上等卷子,特请圣上御览。”

皇帝微微一笑,轻轻摆了摆手,示意一旁的内侍官呈递上来。

他并未立刻打开盒子,只是说道:

“梁大人以及诸位读卷官辛苦了,先退下歇息吧,朕评阅过后,届时再行召见。”

“是,老臣告退!”梁大学士躬身行礼,退出了御书房。

又过了一个时辰,皇帝终于批改好面前的奏折。

看来皇帝也不容易,加班加点少不了!

皇帝打开盒子,拿出里面的卷子,一份一份地仔细看着。

待翻到容铮那份答卷时,他目光停留了良久。

其实卷子目前尚未拆开弥封,也就是依然看不到卷上的姓名,按理由,皇帝不会知道是哪个考生。

但因为皇帝在殿试当天,停留在容铮旁边看了一会,容铮那手字写得太好了,行云流水、大家风范,实在令人一眼难忘。

皇帝心里对容铮是非常赞赏的,可能是反复看到、听到这个名字,所以他让人查了下。

倒是让他意外,他的夫郎竟然是武安侯爷失踪多年的哥儿,不过那都是到了京城后的事了,那会容铮已经连中四元。

而且,他也不觉得武安侯的手能伸到科举考试中来。

容铮生于一个小小的贫困村,出身可以说非常寒微,但他一路考来,连中五元,这意味着他几乎得到了所有阅卷考官的认可,这不得不承认,非常了不起。

到了如今的这次殿试,朝中大臣选出了最优秀的十份试卷,依然有容铮的。

皇帝不得不好奇,容铮到底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

他神情更加认真和专注,细细地起来。

第一遍,他震惊于容铮的观点,居然十分契合自己心中的想法。

他确实想尝试做一下创新,开民智,也就是给老百姓做基本知识的启蒙,算学就是他第一个实践项。

要想推广到平民百姓间,就必须改革语言文字,让晦涩难懂的语言变得通俗易懂,使得普通老百姓能习得一定的知识。

这是他让国子监的典籍厅修书的原因。

当然,能揣摩出他想法的,不单止容铮一个考生,这里的十份卷子,有七份的观点都是“以陶铸国民为第一要义”。

然而,只有容铮的那一篇文章,论述中巧妙地融入了“不过于开放,又不过于抑制!”的深刻见解。

这种既不失开放包容,又保持适度控制的观点,完美契合了皇帝的心中所想。

这个少年郎,尚未涉足官场,竟能拥有如此成熟的思想,其见识之广、思考之深,甚至超越了朝中某些固步自封的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