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结束后的第二天,改卷工作也开始进行。
殿试是由皇帝亲策,就是亲自主持考试,哪怕皇帝偷懒只去随意瞄瞄,但他依然是挂名主持人......
所以殿试没有主考官,只设八名读卷官,其中大学士有两人,但没有周大学士的份儿。
此刻,文华殿内,监试大臣与八位读卷官已悉数到齐。
读卷官每人端坐一桌,等他们都各就其位后,收卷官把卷箱取来开封,将弥封好的试卷先取出一捆打开,按照读卷官的官职,一卷一卷地细致地分送到诸位读卷官的桌前,直至分完。
为了防止徇私舞弊,皇帝规定读卷官在文华殿阅卷,并只许他们在文华殿两廊及后面的传心殿歇宿。
同时会派监试的王公大臣同他们一起下榻,这一切都是为了防范于未然。
不过,皇宫那么好的环境,估计很多人想留宿的吧......
幸而,试卷只有三百多份,也就三天左右能改完。
读卷官评定卷子的优劣时,是不能用文字评价的,而是用指定的符号标示,这都是为了防止舞弊。
标示符号依次为“圈”、“尖”、“点”、“直”、“叉”五等,即画“○”、“△”、“、”“丨”、“×”五个符号。
得“○”最多者为佳卷,而后就所有答卷中,选“○”最多的十本进呈皇帝,由皇帝亲自钦定一甲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读卷大臣们全神贯注地埋头评阅,标示上符号后,就利落地放到一旁,待把自己分到的卷子看完后,再阅评其他人看过的卷子。
如此轮流传看,这就是所谓的“转桌”。
卷子评分有三类,“上等”、“中等”、“下等”。
评卷规则要求,在同一份试卷中,不同读卷官的评分不能差距悬殊,就是只能有“上等”与“中等”、“中等”与“下等”的微小差异。
简而言之,一份卷子不能同时有“很好”又“很差”的标记。
为了保证评分的公正性,如果评分差距悬殊,就会另派大臣查看试卷,以防“各存成见,有上下其手之弊”。
阅卷工作进行到第三天,诸位读卷官也“转桌”完毕了,试卷批改得七七八八,将近尾声。
首席读卷官梁大学士开始组织总核,过一遍所有试卷上的标号,进行最后的核查,核查完毕后分类汇总。
这时,其他读卷官也参加进来,众人围坐一桌,各抒己见。
大臣们抓紧时间,选出最多“○”的卷子,作为一、二甲的卷子,如卷子中有圈有尖有点的,即是三甲,有“|”和“x”的就排在三甲之后了。
通常要不是策文写得实在太烂太烂,烂到人神共愤的地步,读卷官也不会给“|”或“x”。
夜幕降临,首席读卷官梁大学士终于选出本次殿试最优秀的十张卷子,这些卷子基本都有八个“○”,实际进入一甲的卷子必须全都是“○”。
他将这些卷子放到盒子里,盒盖轻合,捧着盒子前往御书房。
皇帝正埋头于堆积如山的奏折之中,眉宇紧锁,听闻内侍官通报:
“圣上,梁大学士求见。”
“传他进来吧。”皇帝闻言,微微抬头,眼中闪过一丝疲惫,估摸着这是殿试的阅卷结束了,来禀报此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