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事已定,所有人都感谢李易这个凭空降临的活菩萨,尤其是潘作相。
他明白没有这个中华渔业公司,很可能引来江南民变。如果发生民变,松江肯定首当其冲。如今隐患终于解决了,他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至于治下少了民众,他倒不在意。现在松江这样多流动人口,大可以先糊弄过去。再说,铁打衙门流水官,说不定什么时候,他就要调任了呢。
他偷偷的请求能点石成金的李易,指点未来迷津,这机会可不可多得。李易笑而不语。他自己还有迷津呢,还能指点别人?
可是潘作相仔细琢磨了李易的表情,终于大悟:李易不语,这就是让自己不要多说话,无为而治啊。现在上海发展得这样快,自己搭上了上海的边,百业兴旺,当然这纺织除外。别的举措都是多此一举。一动不如一静,这个办法才是做官的精髓,难怪人家开荒团发展得那样好,就是大海航行靠舵手,
有了一个睿智的大哥。
潘作相给李易深施一礼,谢道:“少师大人的指点,潘某不敢或忘,多谢多谢!”
这一下轮到李易莫名其妙了,自己指点什么了?他觉得自己是不是也在显通寺得了什么道行,比如打哑禅什么的,神通在身自己不知道?
大家都觉得,人人皆大欢喜的局面,是以李易巨亏为前提的。没有李易免费赐地,这渔业公司就没有立足之地。这样方圆几十里大片土地,谁能买得起?
没有李易的开荒团保护,他们也出不得海。不说大明律法,仅仅是海盗,就让他们寸步难行。大家对李易满怀感恩之心。
只有李易自己知道,他才是最大的获利者。
保安公司入股,这企业就属于国企私营,等于有他一半利润。
海军要逐步更换蒸汽船,现在这些普通船卖给渔业公司,正是时候。
这渔业公司要缴纳百分之三十的保险金,这可是稳定的税源。
更何况这渔业公司大兴土木所能拉动的经济发展,可不简单是几百万两银子。这是持续拉动。
最重要的,还是上海又增加了十多万人口,这还仅仅是初期。李易估计逐渐的,这渔业公司很可能达到二三十万人的规模。
后世频繁捕捞,而且是机器动力,海洋逐渐枯竭了。不得不休渔。
这个时代,各个国家都纷纷禁海,这海里的鱼可多了去了。根本不用远走,估计这长江口,吴淞江口,就够干几年的。何况这个时代,几乎只有大明才有这远洋大渔船,太平洋几乎是大明的私家水库。
李易估计,这个时代就算有十万渔业工人,也远远不如后世的一万工人机械化作业的捕捞能力。几十亿年封存的太平洋,资源丰富到极致,百八十年内,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休渔问题。
当天李易告别了潘作相,住到了保安公司。他给崔芸、李胜勇、李胜仁、李肱几人分别写了信,安排渔业公司的后续事宜,直到深夜,才写完所有信,松了一口气。
李易走出户外,望着皎皎银河,叹了一口气。
推动社会提前发展,哪是那么容易。仅仅是上海纺织业,就摧毁了江南繁荣的经济基础,差点闹出大变。
如果因为这个事,让美丽的江南满目疮痍,那自己就是罪人了。亏得自己来的及时,消弭了隐患。
其实,大明是有对付这种廉价商品的方法的。那就是收倾销税,或者干脆禁止这种商品进入市场。
可是现在大明千疮百孔,几百万难民的死活都顾不上。这几十万织户利益,大明已经不放在心上了。再说,以大明缓慢的反应速度,就算做出什么应对,也是猴年马月的事了。
李易愿意把百姓的目光引导向大海。这不仅是因为大海蕴藏着无尽的财富,也因为大海有无尽的风险,可以磨砺人无所畏惧的精神。有了庞大的闯海人群,将来他的海军后备力量才不虞匮乏。不然海盗已经被收编得差不多了,海军从哪里来?总不能都召旱鸭子训练。
大海蕴藏着无尽的财富,渔业无疑是最明显的。
中国人几千年习惯了向土地要产出,现在该转换思路了。大海其实是另一种土地,也可以要产出的。大明把富饶的大海,彻底浪费了。
李易可知道,后世日本仅仅是捕鲸,就获得了巨大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