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章咸鱼翻身

大明开荒团 燕市酒徒 2273 字 6个月前

“六安瓜片?”潘作相有些疑惑,转而欣喜道:“这茶确实产自六安州,展开又形似瓜子。少师大人起的这名字大俗大雅,高啊!以后这茶干脆就叫六安瓜片了!”

李易最早知道这六安瓜片,是看《红楼梦》的时候,发现大美女妙玉喜欢喝这茶。后来自己买了品尝,发现过于苦涩,也就不再喝这茶了。

明代茶评说这茶“不能发香,而味苦,茶之本性实佳”,就是很客观的评价。至于后世机制茶盛行,把六安茶也搞得甜香起来,那就是后话了。

六安瓜片的名字最早出现在清朝,明朝时候这茶还笼统的叫齐山云雾茶,李易哪知道。他以为六安瓜片这名称古已有之呢。如今看潘作相的样子,李易才疑惑道:“这茶不是名茶?”

潘作相叹气道:“诶,那得看怎么说。前些年,咱们钱塘茶学家许次纡著《茶疏》,就说‘天下

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六安这个地方是出好茶的。本朝弘治首辅李东阳也写了七律赞六安茶:‘七碗清风自六安,每随佳兴入诗坛。纤芽出土春雷动,活火当炉夜雪残。陆羽旧经遗上品,高阳醉客避清欢。何日一酌中霖水?重试君谟小凤团!’奈何这茶太苦涩,虽然回味甘甜,世人还是不喜。价格上不来不说,也不好卖,真愁死人了。”

李易奇怪道:“六安茶好卖不好卖,与您这松江知府何干?”

潘作相苦笑道:“不瞒大人,我膝下女儿不少,却无子。我兄有一子,名唤潘奕,才学过人,年不到三旬,已经实授六安知县了。这孩子我自小视若己出,可惜六安地贫,只适合产茶,价格却连江浙茶一半都不及,地又不适合种庄稼,百姓苦不堪言,走死逃亡。这六安知县做不好,以后仕途也不要想着寸进了。”说着又重重叹了口气。

李易也跟着感叹。倒不觉得没到三十岁,做

了知县有什么了不起。开荒团里的将军,有几个过了三十的?就算大上海,也有许多年轻人当权。

李易感叹的,是这后世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没想到居然在明朝如此落魄。李易品了口茶,眼前忽的一亮,道:“如果能保证六安茶和江浙茶品相差不多,也不用半价,就比江浙茶降价三分之一吧,有多少尽管送往上海,我都收了。”

潘作相忽听李易说这话,目瞪口呆道:“您。。。。。。您。。。。。。您收这么多茶?六安出产怕不有几十万斤茶,您都收得下?您是戏言吧?”

李易笑道:“当然不是戏言。你让你侄子安排人到上海,找李胜仁,可以签下收购合同。”想了一想,又对潘作相道:“麻烦您给我纸笔,我还是写个条子吧。”

潘作相赶紧让人呈上纸笔,李易刷刷点点,写道:“李胜仁:六安茶品相和江浙茶差不多,就依江浙茶价格三分之二全部收购,指定为海军专用茶。令所有海军将士,以后每天必须饮茶!——李易”

潘作相拿到这字,嘴唇翕动,终于站了起来,离席整衣,给李易深施一礼道:“多谢李司令,您可是六安大恩人,是我们潘家大恩人,以后但有差遣,我潘某能尽力的,一定别无二话。”

李易摇头道:“潘知府,其实这事是我占了便宜。六安茶本就不错,我就是给士兵添个福利,举手之劳而已。”

李易不想给潘作相详细解释海军缺乏蔬菜,必须通过茶补充维生素的道理。不过崔秀这些人都听他讲过这个道理。反正是必须喝茶,六安茶又好又便宜,何乐而不为呢。

可是潘作相不这样看,他觉得李易救了他的侄子,就是救了潘家。他侄子年轻,能实授知县已经了不起了。想实授到富裕县做知县,那可不是他能疏通得了的。李易为了他一个疑难,居然让几十万海军将士喝茶,这得多消费多少钱。李易再是财大气粗,那还是给了潘家天大的面子。谁不知道,这样庞大的交易额,潘家不用过于贪鄙,略微出手,就是利润惊

人。所以还是再三逊谢。

李易道:“其实许多事都是转换个思路,自今以后,这六安瓜片就皇帝女儿不愁嫁了。咱们现在只需多想一想,打开思路,估计这工人失业的事情,也不难解决。”

这时王少东接道:“少师大人,我也琢磨很久,这事其实也不是没有法子。”

潘作相闻言一喜。这王少东精明无比,说不定真有好主意,赶紧追问道:“什么法子?快说说,万一行得通,松江乱局可就平定了。据我所知,你们三大家年前商量了许久,都不想做这织布生意了吧?”

王少东站起给潘作相行礼道:“给大人添麻烦了。现在我也不瞒大人,咱们松江织染商会,年前商议了许久,觉得我们不像官办织染局,有管家采购,没亏只有赚。我们被上海周长兴挤垮,只是早一天晚一天而已。等待破产,不如自己早早结束,还能全身而退,落个过日子的本钱。所以关门大吉,我王少

东不过是先行了一步,那些家也肯定会跟上来,不会开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