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桓温上表朝野忧惧

前秦猛士 堪丈几寸心 2375 字 8个月前

只过了一月,洛阳便传来了急报。燕国遣宁南将军吕护率兵进攻洛阳,而在洛阳留守的官兵不过只有数千人而已,如何能抵抗得住燕兵压境,洛阳守将陈祐派人前来告急。

洛阳本是晋国首都,自永嘉之乱后,中原丢失,移祚江左,洛阳城多数时间是掌握在中原的伪朝手中。

桓温两次北伐,好不容易才收复旧都洛阳,现在却面临失守的危机,桓温如何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如何能让他多年的辛苦化为乌有。

于是桓温在接到急报之后,当即传令道:“即刻令北中郎将庾希与竟陵太守邓遐帅舟师三千人,助陈祐守住洛阳。”

军情紧急,桓温话音刚落,那使者回一声“是”便动身前往传令去了。

在使者走后,桓温的心思又动了起来,现在洛阳告急,虽然他派出援兵,但也只能抵挡一时,并非长久之计,要真的保住洛阳,必须要主动出击,若是处处被动,终将受制于人。

可桓温现在虽然手握兵权,也不敢在没有朝廷允许的前提下冒然出兵,他并不是担心会失败,而是担心朝中大臣对他口诛笔伐,他终究不能不顾朝野的议论之言。

要怎样才能让朝廷竭力支持他出兵收复中原呢?桓温在思考这一个问题。

桓温心想,现在朝中大臣大都没有北伐之志,情愿偏安江左。大都想安度余生,只求天下无事。

这根本的原因,便是迁都建康之后,因为有了长江天险,有恃无恐。而与此同时黄老之学盛行,当政者皆向往无为而治,谁愿意冒险去与强敌争夺旧土呢!

可是桓温却觉得这无疑是自取灭亡之道,若是不加进取,终有一天,北方的敌人也会像当年晋灭吴一样,越过长江之险。

桓温觉得,要想激励朝臣,必须让他们感到危机,这样他们才会明白克复中原的重要性。

于是桓温萌生了一个想法,那便是趁洛阳现在还在他的手里,请求迁都洛阳,这样都城就与燕、秦相临,时时存在危机,也就能让朝臣时时不忘经略中原。

心思既定,桓温便开始准备上表请求迁都,于是桓温回到书房,准备好纸笔,文思泉涌,洋洋洒洒的写好了奏表。

写完之后,桓温拿起表文,在心中默念,觉得没什么问题,便将其封好,令人快马送往建康,呈递陛下御览。

等那派去送奏表的人走后,桓温每日都坐立不安,他不知道朝中大臣在看到他所上奏表之后的反应如何。

其实他的心里已经有了些猜想,就凭他们那不思进取的态度,又如何会同意他这样大胆的想法呢!不过桓温还是希望朝中有人与他见识相同,会站出来表示支持,而更加盼望的还是得到陛下的认可。

这一日,虽不是例行的朝会,但建康城内五品以上的官员全都齐聚太极殿,似乎有大事发生。

众臣齐聚,而皇上还没有来,都各自悄声细语,想要打听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可是最终却没有结果,无奈之下,群臣也只有等陛下来了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而就在此时,一个宦官悄悄的跑进内堂,向才继位一年的皇帝禀报道:“陛下,朝臣们都到了,

陛下还要再等等吗?”

司马丕道:“群臣可有在议论?”

那宦官道:“回陛下,群臣对今日大集颇为疑惑,虽多有议论,但好像都没什么结果。”

司马丕道:“是啊,他们肯定想不到桓温上表是为了迁都,唉,这到底该如何是好呢?”

宦官道:“现在朝臣已经到了,陛下何不问问他们的意见?”

司马丕这才想起他将百官召集而来,不就是为了商议此事吗,与其自己在心里着急,还不如问问群臣的意见,难道百人之智还想不出对策吗!

司马丕道:“报吧!”

那宦官闻言,高声道:“皇上驾到。”

话音刚落,便听到一阵极其洪亮,气势如虹的声音道:“臣等叩见陛下,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官跪拜,山呼完毕,司马丕也已经稳坐在龙椅上,说道:“众爱卿平身。”

待百官入席安坐之后,司马丕道:“众爱卿可知今日朕将你们召集而来的用意?”

群臣道:“臣等愚钝,请陛下明示。”

司马丕道:“来人啊,把桓大都督所上之表念给众爱卿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