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近年来在大秦境内治安就越来越好,百姓安居乐业,一副欣欣向荣之象,在大赦之后,更是繁荣异常,丝毫看不到一丝乱世景象。
现在秦境之民基本已衣可暖身,食可充饥,较之以往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切不仅王猛看在眼里,苻坚也看在眼里,他们不仅想要保持这样的状况,更想使大秦变得更加繁荣,直追两汉盛世。
而这一切所需要的还是人才,忧心国家的人才。只有人才鼎盛,才能使大秦就此繁荣下去。
苻坚和王猛都深知一个道理,自古以来,王朝之所以会覆灭,表面上看是因为百姓抵抗暴政而揭竿而起,而实际上却是因为所人官吏不称职,导致百姓怨声载道,久而久之,百姓再也受不了压迫,才会不顾身家性命,揭竿而起。
百姓所求本不过是生活安稳而已,若是无法安稳,那还不如搏一搏!
所以苻坚才会接受王猛的建议,重修太学,在各郡县广建学官,他要为大秦储备源源不断的人才
,只有这样才能使大秦基业传于万世。
现在王猛正急着操办重启太学之事,以至于静姝虽怀有身孕,但王猛仍然没有多少时间去陪伴她。他只希望静姝能够理解,只要过了这个时间,王猛就能稍微空闲下来,好好陪陪家人。
这一日,太学学舍已经建成,王猛随李化一起前往巡查。
王猛本就在邺都太学里呆过些时日,虽然当时顾着读书,倒也对整个学舍有个大致的印象。现在在长安修建的太学,其规模比上已经灭亡的赵国所建之太学不知大了多少,可以容纳的学生也要多上不少。
可是王猛知道,人才求精不求多,就算能容纳的人再多,若都是像以往在赵国太学里那样的求官媚上之徒,也就多而无益了。
王猛和李化在太学里几乎将所有的地方都走了一遍,感觉也算是所需皆备了,只要遴选博士儒生,再招各地学子,便可开始讲学论道,授以学问了。
于是王猛在离开太学后,便直接进宫,前往面见苻坚,请旨开学。
王猛见到苻坚,见礼道:“臣叩见陛下。”
苻坚见王猛来了,心中欢喜,说道:“景略请起,见你气色红润,眉目含笑,今日前来,可有什么喜事要说与朕知?”
王猛笑道:“陛下料事如神,臣实在佩服,臣今日进宫,乃是要告知陛下,太学重修已成,即日便可广收学子,开始讲学。”
苻坚笑道:“既然已经一切备妥,爱卿全权办理即可。”
王猛道:“现在学舍虽然已经完备,但是还需延请博士儒生,不然无人为师,这事还需要陛下下旨才行。”
苻坚问道:“那爱卿以为,应当延请哪些人呢?”
王猛略加思索,回道:“以臣愚见,这太学设立之意,乃是为国家选才,能够进入其中的学子,将来都是国之栋梁,为他们请师,自然不可不慎重。故而臣以为可诏国中通一经以上者充之,然后逐渐遴选。”
苻坚道:“那就依爱卿之意,朕即刻拟旨。”
苻坚话刚说完,又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问
道:“那这第一批太学生又如何选收呢?”
王猛道:“臣以为可令各郡县推举境内素有才行之学生入学,而后待地方学官建成,就从各郡县学官里每年选品学兼优者入太学,这样也能劝励群生,使之致力于学。”
苻坚道:“此法甚好,可是这第一年朕还有些别的安排。”
王猛问道:“不知陛下有何示意?”
苻坚道:“长安城中官宦子弟,大多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这样也不是个办法,不如让他们也进太学学习,长长见识。”
王猛道:“陛下之意虽善,但臣恐到时郡县诸生不满,以为这太学仍然可以凭家中权势而入,并不全靠真才实学,那就于陛下本意不合了。”
苻坚道:“朕也不是没有考虑道这个问题,如今选官皆凭实才,就算他们入了太学,没有学到东西,也终究做不了官。既然如此,为何不给他们个机会,让他们能为国效力呢?”
王猛在苻坚提出让长安城里官宦子弟进入太学的时候,便在思考苻坚这样做的用意。现在长安城里的官宦子弟,大多都是氐族中人,看来苻坚是想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