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八月,江左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之事,隐居东山多年从不应召的谢安终于出山做官了,而且还是应桓温之召,做了军中司马。
谢安的出仕之所以引起朝野震动,那是因为谢安少有重名,议论言谈皆为江左所尊崇,但在几次朝廷征辟之后,谢安都没有选择入朝为官。而是安心的在东山做了个隐士,与当时名流才子王羲之、许询等寓情于会稽山水之间,谈论天下之事,赋诗著文。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二十几年,就连谢安的子侄都已经成婚生子,出仕官场,但谢安依旧以田园山水为乐,丝毫没有动摇他不仕进的决心。以至于江左百姓发出“安石不出,其如苍生何!”的感叹。
尽管当时名望如此之高,但谢安仍然没有人能请的动。就连他的妻子刘氏在看到谢安族中兄弟在朝中都身居显位,而谢安却安心为民之后,不禁劝说道:“大丈夫不当如此!”
谢安知道这是妻子想要让他出仕做官,只是淡然的回道:“恐终不免耳。”
谢安的意思是恐怕终有一天他也守不住这田
园之乐,要入朝为官。
刘氏听了谢安的话本以为谢安会在不久之后就出仕为官,但谢安依旧一直拒绝朝廷的征召,以至于朝中有人要讲谢安列为永不得征辟之人。
见谢安志趣如此,刘氏也本是一个知书达礼之人,也就不再提及此事。
可是到了谢安刚刚四十岁的时候,谢安却突然来到了其第谢万的军中,替谢万安抚将士。已到不惑之年的谢安突然有这个举动,不仅让作为妻子的刘氏感到吃惊,就连桓温也有些想不通了。
原来自从两年前豫州刺史谢弈去世后,豫州刺史一任便空了出来,当时身为辅政大臣的司马昱想以建武将军桓云代之。
在询问仆射王彪之意见的时候,王彪之道:“桓云非不才,但桓温现居上流,已掌天下之半,若其弟复处西藩,则兵权集于一门,非根深蒂固之所宜。人才非可豫量,但当令不与殿下相异也!”
司马昱听了王彪之的话,便改了注意,于是以当时的吴兴太守谢万为西中郎将,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豫州刺史。
任命谢万的消息一传出,当时朝中素知谢万
为人的王羲之就感觉大事不妙,于是写了一封书笺送与桓温道:“谢万才流经通,使之处廊庙,固是后来之秀。今以之俯顺荒馀,近是违才易务矣。”
桓温那时候如何能让朝廷将已经任命的谢万罢黜,王羲之的建言不被采纳。
于是王羲之又写信给谢万道:“以君迈往不屑之韵,而俯同群碎,诚难为意也。然所谓通识,正当随事行藏耳。愿君每与士卒之下者同甘苦,则尽善矣。”
然而尽管王羲之如此劝谏,但谢万依旧我行我素,自视甚高,时常折辱将士,使得这军中关系十分紧张。
谢万上任一年后,朝廷下令谢万率军进驻下蔡,郗昙进驻高平,准备进击燕国。但就在这军情紧急,一触即发的时候,谢万依旧是矜豪傲物,以啸俑诗赋而自高,未尝亲抚将众。
远在东山的谢安得知这个情况后,十分担忧,这才辞别妻儿,前往谢万军中,对谢万说道:“贤弟啊,你既然作为军中元帅,就应该经常接见慰问将士,使他们都乐于为你效力。岂有为帅者如此傲诞而能成事的呢!”
谢万对谢安还是十分敬重,听了谢安的话,回道:“那我就试试吧。”
说完谢万当即就将军中诸将全都召集起来,想要慰问一番,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等到众将齐聚营中,谢万却一言不发。
谢安在一旁看得十分着急,多次暗示谢万说话,可是谢万却拿起案几上的铁如意,指着诸将道:“诸将皆是劲卒。”
然而这样的话在诸将听来却十分不是滋味,他们虽然没有谢万地位高贵,但怎么说也是个将军,如何能经受得住谢万如此的折辱,一个个都愤恨而去。
这一切谢安都看在眼里,心知自己的这个弟弟实在不是个为将之才,只得无奈的叹息一声。
可是谢万终究是谢安的亲弟,兄弟情深,谢安实在不忍看到谢万将来落败,于是谢安对军中自队帅以下,无不亲自前往慰问,厚相亲托,请诸将舍弃旧怨,尽心辅佐谢万。
将士们见谢安如此虚己待人,心中也都被谢安所感动,愿意摒弃前嫌,跟随谢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