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羌惊疑道:“哦?陛下果有此言?”
王猛道:“王某刚辞别陛下,便前来寻邓大人来了,岂会有虚言。”
邓羌听王猛说完,那神情像是一松,透露出一股欣喜之色。看来对于能够在军事以外得到苻坚的认同,在邓羌看来是一件极为值得骄傲的事,自古以
来,能出将入相,本就是一个将军最大的梦想,邓羌也不例外。
邓羌激动的说道:“既然陛下有令,邓羌唯王大人马首是瞻,但有用得着在下的地方,尽管吩咐便是。在下虽是个莽夫,但也可略尽薄力。”
王猛笑道:“邓大人言重了,你我都是一同为国办事,自当尽力而为,为陛下解忧。”
邓羌也笑道:“王大人说的是,这一切都是为了大秦,决不能让大秦被这些蛀虫给害了。”
王猛闻言与邓羌相视大笑,又一同入内,畅聊了当今长安形势,商量以后行事机宜,直至日暮,这才辞别离去。
自王猛和邓羌的认识达成一致,他俩便开始一步一步对长安城里的恶人进行治理,由于俩人想法一致,所以办案效率十分的高。
两月之间,两人无所顾忌,将长安城里素有恶名的权豪、贵戚二十余人,依法斩杀的斩杀,免官的免官。一时间,朝廷震栗,奸滑屏气。
由于这二十几个颇有权势的首恶被王猛、邓羌给治了罪,长安城里再也没有人敢轻易触犯律法,长安的风气也为之一变。
现在的长安已是有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盛世景象,比之现在的咸阳,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长安风化大行,使得整个大秦都开始焕发着一股新的活力。
不仅如此,在王猛将民间整顿得井井有条之后,朝臣自此也不敢再有丝毫的逾制之举。朝堂之上,再也看不到那些氐贵的无礼举动,再也没有了那曾经让苻坚十分厌烦的嘈杂之音。
对于现在风化大行,有最深刻的感受的就是苻坚了,他自大秦建国,便一直在长安生活,对于长安的境况那是再清楚不过了。
如今的长安当然已不是多年前那个长安能比的。苻坚甚至以为,现在的长安,就算是两汉盛世时期的长安,也不一定能有现在的繁华和秩序贴然。
苻坚在一次朝会后,不禁大发感叹道:“时至今日,朕方知天下之有法,天子之为尊也。”
而他所大力任用的王猛,自然是造就这一切的功臣,在如此耀人的成果面前,再也没有人能够否定王猛的才能。而当初苻坚对王猛的巨大信任,自然也就成了明主识英的证明。
长安大治,让苻坚对王猛的信任更加深了一
步,现在他终于可以施行王猛两年前便已经提出的为政方针,大秦也会慢慢的变得强大起来。
这一日,众臣一如既往的五日一朝请,群臣聚集在朝堂之上,商议着大秦的大小国事,就在朝议将散的时候,苻坚再一次发话了。
苻坚道:“今长安大治,风化大行,皆侍中、中书令、京兆尹王景略之功也,有功而不赏,非明君所为。以景略之才,可擢为吏部尚书。”
这是苻坚的第一步,要让王猛先掌握住大秦选官之职,让王猛推行的选官之法一一施行,然后再进一步作出其他的任命。
苻坚不急,因为他知道现在没有什么能再阻止他对大秦进行改革,也没有人能够再说王猛资历不够,不堪大任了。
王猛听到苻坚任命他为吏部尚书,当然也能猜知这是苻坚将要全力任用他的开始,他很兴奋,因为他终于能够有机会实现他毕生的理想,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这是一个多么难得,要经历多少坎坷,才能实现的理想,如今却得上天眷顾,算是寻到了最佳的捷径,叫他如何能不兴奋。
王猛激动的走出班列,叩首道:“臣谢主隆恩。”
苻坚道:“爱卿如今身兼四职,任重责大,愿爱卿更成硕业。”
王猛道:“臣虽竭思劳虑,亦当为陛下分忧,不敢有丝毫懈怠。”
苻坚大笑道:“有爱卿这句话,朕就放心了。”
苻坚和王猛两人的君臣之戏,在朝臣眼里,不禁变成了一种让人嫉妒的情感。
试问,有哪一个臣子不愿像王猛一样,得到人主的完全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