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夜读道源

道源观致 Mahome 1961 字 7个月前

第二章夜读道源

张洋来的府邸并非自家的张府,而是徐员外的徐府。这其中自有张洋的思量,毕竟徐员外所求之事甚大,张洋左右思量,首先是须得将事件处理化解的主导权抓在自家之手,然后再寻一个稳妥的方式化解。适才佯怒拂袖而去,既是对自家被动局面的化解,也含有对徐员外的考量。如果徐员外看不出张洋不愿撕破面皮致双方俱伤的意思,眉眼不通透,这等曩货自家自然是有多远躲多远,哪怕抢先出手挑动镇中舆情,先将徐员外仗势欺人,胁迫读书人自断前程的恶行散播出去,再断一个徐善才无药可救,绝症在身的局面,双管齐下,虽有隐患,但也有一线破局之机。如徐员外体谅到张洋的心思,则可另行定下一个隐秘稳妥的化解之道。至于如何化解,张洋在漫步途中也初步思量了一个大概,此时见徐员外精细而不失稳重,没有急火迷失了心窍,自是暗暗点头,心道这徐员外到底是挣下个诺大家业的精明人,心思剔透,此事倒是可以推一把。

张洋推门而进,门后左侧有个门房,门房不大,两丈见方,室内一张方桌,两条长椅在侧,一个青衣老奴正在一侧长椅上浅坐,身子斜趴在方桌上打盹,一呼一吸,浊气起伏间,引得方桌正中的青铜油灯明暗闪动。徐员外见状小眼儿一瞪,正要含怒呼喊几声,教训下这个偷懒的家奴,张洋白袖一挥,抬手制止了徐员外。

“额,张公子,这是何意?”,徐员外一愣,又见张洋在踏进侧门后就停步不前,更是不解。

“徐员外,你的心思我明白,恕吾直言,此事所涉,于彼此而言皆是甚大,不可不慎。吾虽不忍见善才沉珂难渡,有意只手相援,却不可将前程尽付徐员外一念之间”,听得张洋又有拒绝之意,徐员外急道“张公子但有所求,某无不应允”。

“善,徐员外所托,吾应下了”,张洋话音刚落,徐员外喜出望外,连连作揖,没口子的说到“公子请讲,有何所求,何时可以开始医救犬子……”。

张洋抬手再次制止徐员外的絮叨,在徐员外欢喜放光的眼神中不疾不徐的说到,“明夜子时,镇中清水河码头,请徐员外将善才抬至船中,船挂一帆,上写金山城三字,吾届时自去寻来,无须任何外人在场,吾与善才泛舟而下,直驱下游金山城,后日回返镇中。徐员外所求之事,吾途中自会完成”。

“哦,这般行事,倒是稳妥”,徐员外听后一思量,便想通了其中的关碍。泛舟而下,去金山城,途中张洋守着昏迷的徐善才咏诵《道源经》百遍,没一个外人知晓,更没有亲眼见证之人,于张洋而言自是十分隐秘稳妥,就算是事后徐员外有意说起,张洋否认,此事真伪也没有足够的可信度。徐员外自是无意做这般恶人,遂一咬牙,说到“如此便罢,就依张公子,明日子时,某送犬子到码头静候大驾。大恩不言谢,公子乃信人,犬子性命就拜托公子医救”言罢,长揖及地,及待起身,放眼一望,张洋已飘然而去,一袭白衣,仿佛含蕴抱月,不一会儿便隐入街角长巷。

“此子不凡也”,徐员外望着张洋远去,不禁再次感慨。大事得筹,心愿一平,徐员外不由心胸一畅,眼角一扫仍旧抱怀酣睡的青衣老奴,轻哼一声,笑骂道“老泼才,端的好运气”,也不再去叫醒喝骂这个老奴,随手掩门,转身一步三摇,自向内宅而去。

张洋自顾自漫步回转,一刻后也回到府中,将张府侧门一推,门后闪出个小厮,见张洋回来,忙弯腰见礼,叫到“公子回来了,小的这就通知张婆子给公子烧水沐浴去”。“嗯,不忙,小成睡了吗,且唤他来书房,吾自有吩咐”。门房小厮知晓公子书童张小成向来懒散,忙遮掩说到,“没有,没有,我就去叫小山到书房见公子”。张洋一笑,也不揭破,自向书房而去。

张洋府中也有大小三四十间房,花园楼台、书房阁楼,相比镇中富贵人家虽规模不甚大,但该有的却也一样不少。张洋坐在书房雕花镂竹的红木大桌前,浅尝了口丫鬟送来的雨前绿兰香茶,想着今晚徐员外这出,又隐隐陷入沉思。

“公子回来了,唤小成何事?”,一个年在十一二岁的小书童眼角带着倦色,掩口打着哈欠进屋问道。来的正是张洋的书童小成。

“将《道源经》拿来”,张洋沉声道。

“啊,公子从来不看这般歪书,今日却是如何想起这出来”,书童张小山闻言而惊,本朝书生一般不仅不看神佛道之类的书籍,甚至对外都不能谈及此类内容,本朝虽不禁此类书籍,但书生沾惹此类学问,被人所知,无疑是自断仕途前途,自绝于皇朝官途,甚至投身入神佛道门后,俗世家业皇朝官府也要没收,只能归籍到神佛道门内,不能在俗世做官经商,甚至种地都不行。神佛道门自有皇朝划定的土地,皇朝划定各个神佛道门的土地后,两不相扰,皇朝官府势力不入神佛道山门,神佛道信徒也不在俗世发展。这个规定成俗已久,据说是七万年前皇朝开国大帝和神佛道门之间的约定,此后一直流传至今。

“多嘴,家中藏书三万卷,穷天罗地无所不包,《道源经》虽是歪理怪论,不入皇朝大道,但印证学识,岂可不知不防此类错谬,不观丑拙,何以晓正道至深致远”,对付一个随身的书童,张洋自知自家书童的顽劣迟钝,反口咄咄一批,说的书童小山顿时一蒙,呐呐然口不能言,张了张嘴,又挠了挠头,小头一低,扭头出门到藏书的阁楼找书去了。

不一会儿,书童小山拿着一本落满灰尘的书进屋来,垫脚放到张洋面前的红木书桌上,然后坐在门口的脚凳上以手支腮,发起愣来。

张洋一看此书满是灰尘,边角甚至有虫吃鼠咬的痕迹,不禁说到,“你这小童,如此疲怠,这书如何保养的,每年书阁清扫晒书难不cd是偷懒耍滑,只怕这书都有三两年没晒过了吧!”。

“公子莫要强人所难,书阁的藏书儒家典籍和皇朝典籍每年夏天都仔细的翻晒过,熏香、香草书阁也未曾一日断过,只不过神佛道书籍家中虽有,但老太爷和公子都没有翻看过几次,上次张婆子还说老太爷生前曾要将神佛道书籍送人,说是镇南穷人家糊床纳个鞋底也有用途,好似堆在书阁发霉招虫引鼠”,书童小山听闻张洋指责,不禁深感委屈,顿时跳起脚来,絮絮叨叨自辩个不停。

张洋瞧着书童小山的疲沓样子,无奈摇头暗笑,不再多言。挥手拍去书上灰尘,低头看这本发黄的《道源经》。

《道源经》是道家经典,字数不多,几百字而已。道家视其为微言大义,直指道源的圣人之作,张洋七八岁时曾出于好奇翻看过一遍,觉得行文古朴有余,却晦涩难解,加之身边无人可问,甚至父亲这个老学究都对此书不屑一顾,不愿多置一词,遂看完就束之高阁了。今天出于无奈,考虑到明天要以此书救急,故而想先翻看几遍,免得明晚咏诵起来倔牙拗口,失了读书人的体面,终为不美。

“恒先之初,迥同太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张洋缓缓读起,张口第一句,读罢就是一惊,倒吸一口凉气。暗道此书此言大善,竟是言及万物之源起,由实推虚,细想世间虚实,目视耳闻皆为实,何以存虚,盖实外为虚,非虚无以明实,儒家所言举重以明轻,其趣亦同,然高下立辩。

“湿湿梦梦,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不熙。古未有以,万物莫以”,读到此处,张洋不禁目瞪口呆,此时的张洋早已不是总角小儿,好学不怠,学问日渐精深,读到这几句,思虑游接天地,神思邈邈,恍恍然脑海中如黄钟大吕震响,“虚之所在,宏大如宇宙,细微入发梢,如人之思虑,吾身为实,思虑为虚,身如桎梏,俯仰间行有所累,而思虑万千,浮游天地于须臾,虚实之道,济于万物”,想到此处,张洋脑海中嗡的一声,好像打开一道枷锁,神思盈盈,于书房中竟感到凉风习习,月光如水,莫名的身轻体快之感如潮水拂过身躯。张洋低头再看,读到“知虚之实,后能大虚。乃通天地之精,通同而无间,周袭而不盈”之时,突然发现手中的《道源经》居然在不断的变小,心中一惊,再仔细定睛一看,不是眼花,真的是在变小,“哎呀”张洋左右一观,发现不是不是书变小了,而是自己在不断向空中飘起,不禁涑然而惊,向下一看,眼光顿时一缩,汗毛乍起,他居然在脚下看到了自己!

张洋盯着脚下的自己,一时间愣住了,他浮在书桌上,脚下有个自己,端坐于书桌前,手中拿着那本《道源经》,一动不动。张洋顿时慌了,向正坐在书房门口打盹的书童小山疾呼,不想连叫几声,书童小山仍在一顿一顿的打盹,丝毫没有反应。张洋呼天叫地,却浮在书桌上方难以移动,脚踢手打,亦是难以移动分毫。就这样僵持半刻,张洋突然感到身体发冷,仿佛逐渐置身冰水中,神魂都有些迟钝了,再看自己的双手,好像有些发虚透明,本来就白皙的皮肤竟然惨白如玉,有些许透亮了。“呜呼,吾命休矣!”,张洋自感不妙,有生死之间大恐怖,正在彷徨惊恐时,忽闻镇北巡街衙役在远处打响铜锣竹板,高喊“夜深物燥,小心火烛”,声音由远及近,渐次清晰。张洋突然觉得身形一震,倏忽下降,再一看,手中正拿着那本《道源经》,急忙抬头,再低头,环视左右,一切如故,正如之前端坐书桌前咏读那般,更无一个自己在身旁。

“哗”的一声,张洋将手中的《道源经》劈手扔出,惊起而立。

“啊呀,公子、公子,不关我事,不关我事呀”,张洋扔书落地,书本翻落在书童小山脚下,吓得小山从打盹状惊起,懵懵懂懂的喊道,不晓得自家公子因何大怒,习惯性的先把自己摘出来。

“公子,公子,你怎么了,怎的脸色如此难看”,书童小山抬头看到张洋呆立,脸色苍白,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浮动,眼神呆滞,牙关微颤,从未见过这般模样的主人,书童小山初见之下,也是心中一慌,急忙驱步上前,连声急问。

张洋对书童小山的话语和举动毫无回应,仍是呆立,几息以后突然眼色一翻,闭目向后倒去,咣铛一声摔倒在身后的座椅中,昏死过去。

“啊呀,公子……公子,莫要吓我啊,这可如何是好,如何是好!”书童小山一见这状态,顿时慌了神,腿也软了,手也哆嗦起来,拎着昏死在座椅上的张洋衣角不撒手,有口没口的呼喊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