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卿好

京钗计 蔻拉拉 1786 字 9个月前

我在十四岁那年才被接回京师。

两队铁骑簇拥着轿子,日行百里,踏出无数条清霜小道。

快到盛名远扬的沽苏城时,远见白日焰火冲天,我好奇之下问嬷嬷,“哪家办喜事?”

嬷嬷毕恭毕敬,“回六公主,探子来报,是一户姓宋的人家在贺乔迁喜。”

我虽长在北方,从小却是规矩不离手、教条不离口,自然深谙皇家礼仪。

按理,皇女返京,闲杂人等须得回避。这姓宋的人家不但不避,反倒宴开千桌,集结沽苏城内大半百姓上门庆贺,看样子来头不小,不仅仅是富贵那般简单。

沽苏,最是红尘首等风流之地。然而缠金轿一进去,嘈杂声即刻便停,老老少少纷纷长跪太湖边。

走在前方五米开外的两位年轻小生,似乎是本地监生,二人谈吐不俗。他两交流兴起,竟忽略了身后仪仗进城的动静,没行叩拜之礼,被侍卫用长矛压臂带到轿前,慌慌张张地。

“草、草民惶恐,无意冲撞公主!万望——”

这厢,嬷嬷得我旨意,抬手轻挥,“罢了。”指挥铁骑继续前行。

待金顶步摇绕过对方,隐约听得其中一小生感慨,“公主年纪轻轻已是周身气度,实乃我应国之福。”另个略显长舌的接道:“对,却不知生得何模样。可比得上宋家小姐,宋卿好?”

那是我第一次听见宋卿好的名。

后来金銮殿上见她,所有想象灰飞烟尽,仅记得活灵活现两只眸子。清澈譬如朝露,露水中又掺着三分狡黠,那水底印着周遭矜贵的颜色却不突兀,可就是令人想挽手,为她掬一袖皎洁月光。

即便没回宫前,螓首蛾眉的女子我亦见得多,但没谁比她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

兴许不止长相,还因金殿一见之前,关于宋家的小道消息,先一步从遥远的沽苏传进了内殿。

“说是宋家千金纵容仆人残忍杀害其舅嫂,偏偏舅嫂家来的状告者口说无凭,还扬言朝廷有心包庇,成日到衙门闹要求给说法,知府头疼不已。”

这件事我略有耳闻,从我那惯做排场的三哥处听来的。

他在沽苏城中有处古典园林,就坐落于太湖之滨。听说那宅子是春秋时期吴王的囿园,辗转落到他手上,堆砌修剪一番,成为将大半太湖揽入怀中的山塘会馆。

父皇南下巡游,见着了会馆,一身傲骨给气得微微弯曲,目中大片惋惜,指着三哥痛骂败家玩意。

花多少重金在装饰园子上其实并非重点,只古物就此寻不到最初模样,必然成为历史长河里的巨大遗憾,“你这虎崽子,当真不怕史官的笔!”

天子震怒,龙船上大臣和宫奴们顿时哐哐当当跪一地。三哥挨了训,也识趣地跪了,嘴上却没松,还引经据典为自己开脱,说什么会馆的作用是替朝廷招贤纳士。

从地理方位讲,京师往下,便是沽苏。

从经济方面讲,京师往下,依旧是沽苏。

作为应国的第二财富区,沽苏的田赋、商税、关税上缴比例几乎占了其他城市的总和,究竟多繁荣懒得赘言。反正,这是中原内外人马纷纷涌入沽苏的原因。

他们有的想做点小生意安身立命,有的想背水一战考沽苏殿,再拼国子监,博取利禄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