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口口相传,当今天子仁义非常,是个好皇帝。
蹲在田地里头记着损耗的杜怀信听着周边人的议论,他忽然笑了笑。
贞观,这个名扬千古的年号,某种意义上而言本身就是靠着百姓捧出来的不是吗?
这是多么令人骄傲自豪的一件事啊。
杜怀信起身对着身边手下轻声道:“这处记载完了,我们该到下一处田地去了。”
第128章 良机
每隔几日便有各地受灾情况的详细文书转达中央, 李世民也是日日跟进不敢有丝毫马虎,可就是在这样紧张的时刻,李世民自己手底下的人却是出了漏洞。
李世民将王珪上奏的文书给仔仔细细看了一遍, 虽然并没有什么要紧的事, 但是……
李世民想着将文书倒扣到桌面上, 语气中带了些失望:“高舅舅, 为何要将王珪的密奏扣下不交?”
“王珪都将此事直接告到了朕的面前,舅、高侍中,如今正值王朝初年正该好好的,大家都是同心协力求一个天下太平, 侍中向来谨慎, 怎么会在这一点上出错漏?”
“赏罚公正,若是侍中是来为自己求情的, 恕朕无法应允。”
高士廉对上李世民的目光,但他并没有因为李世民流露出来的不解遗憾痛心而感到不安, 相反他倒是勾了勾唇,面上带着欣慰的笑:“臣有错, 有错便该罚,陛下不必顾忌臣的身份。”
李世民愣了愣, 他忽然心绪一转猛然起身不由自主提高了声调:“舅舅是故意的?!”
高士廉捻着胡须不动声色道:“何来故意之说?”
“那王珪是前东宫的人, 臣身为皇后之舅身为陛下旧臣看不惯他, 同他之间有龃龉,这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吗?”
话落高士廉没有给李世民接口的机会,他离开座位躬身行礼:“臣在朝中确实与大部分前东宫旧人之间有矛盾,此事的错也全然在臣一人。”
“这朝中臣也是待不下去了的, 不若陛下干脆将臣外放好了,臣绝无丝毫怨言。”
李世民盯着高士廉, 他咬牙快步走到高士廉身前将人给扶了起来:“我不需要舅舅如此大义凛然地帮我!”
高士廉眉心微蹙:“都督刺史地方官吏才是治乱之所系,这话不是陛下同臣等说的吗?”
“想要扭转百官重朝廷而轻地方的想法,光光靠一个裁减中央官吏可是不够的。”
“所以臣外放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如今陛下才登基不过一年,还抽不出足够的人手派往地方,朝中有房杜,臣自认比不得他们二人,还不如外放做个都督能做些实事来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