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道,“怎么了?”

他反问我一个问题,“你知道概率派和贝叶斯派吗?”

这两个理论我都很熟悉,两者皆涉及问题模型,主要的区别是对于模型参数和模型数据的信仰不同。前者坚信模型参数是固定的,而数据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后者恰好相反,认为观测数据是固定的,而模型参数才是一直在变化的。这两个理论没有谁对谁错之分,只是应用场景不同。

我道,“大概了解过一些,你有话可以直接说。”

他沾了点酸梅汁,在干燥的桌面画出一个无穷符号,“我们先假设情景,一个人他一直在重复某一天的生活,他也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只能试图突破这一天的限制。我看下时间,今天是6月18号,假设618就是一个模型,你觉得他在这个模型里,算参数还是数据?”

我不知道这个问题有没有正确答案,但是根据我对这两个理论的了解,这道题会有两个答案,“如果站在无数个618模型角度,他是数据,如果站在他个人经历的角度,他是参数。”

他赞许道,“很聪明的回答。所以,我要告诉你一件事,你需要集中精神记下我所说的每一个字,这将会成为未来你想要留住一些东西的依据。”

我叹道,“你快说吧,待会就要上菜了。”

他道,“这个世界,或者说存在这个词语本身,就是一个模型。如果根据数据估计出来的参数和真实模型的情况不符合,只可能是出现错误而已。这里会涉及一个问题,谁认定这个差异就是错误的?所谓的真实模型真的是真实的吗?任何行为都有目的,做出判断错误正确结果的这个行为同样也具有目的。”

我想起终极,我在这场重复中,如果从它的角度俯瞰,故事是既定参数,我只是那些不断变化的数据,用尽全力接近所谓的完美,即没有错误。但是对我而言,这个故事才是既定数据,我在通过自己的变化,去影响乃至改变这些早已注定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