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页

当然,这是一个整体分析。

具体到个体,总是会有人害怕和担心,想着是否放弃更好的学校,先考上大学再说。

这在80年代很普遍,普通学校的老师对报考也没有什么了解,最多只知道本省的大学好坏,到填志愿表的时候,只能以谨慎为主。

也就是杨锐这样的,不止鼓励高报,还敢憋着劲儿跳线。

他积累了大量的威信,学生们自然会更相信他,刘康费劲唇舌,也没有说服一个学生,倒是来学校的家长,似乎被他说服了,有几个人围住他,问了起来。

刘康找到了存在感,说的更加欢快:“报考学校,得优先报考省内的学校,知道为什么?省内的学校分数比外省的分数低,不是因为学校不好,是因为名额多,这是给咱们省内学生的优惠,不用就太吃亏了……”

“省外的学校,不是也有分数低的。”某家长稍微看过些资料。

刘康笑道:“但你不知道是哪所学校低啊,就我说的,省外的学校名额少,去年报的人少,它分低了,今年报的人多了,它分呼啦一下就上来了,那你怎么办?”

“咱们省内的学校,好像也有这种的。”

“碰上是命不好,总比报省外的遇到的少,高考么,指望着所有人都读大学,不可能。你们不要看这里挂着重本班普本班的牌子,好像孩子就能读重本读普本了,要说一个两个聪明的,我信,一个班几十个人都读重本普本了,那像什么话?说给你们听,你们信吗?”

“这次分数是挺高的。”

“那是普遍高。”刘康肯定的道:“越是这样,你们越要小心注意,知道吗?”

何成今年考的也不错,目前还处在兴奋期,结果听到刘康的理论,心情大坏,低着头从人群中穿过,对杨锐小声道:“电报拍了。”

“行,等电话就行了。”杨锐微微点头。

“那个……”何成没走,又问道:“刘老师说的,好像也有点道理,今年会不会是普遍分数都高?”

“总之,志愿表先不要填,他说就他说,咱们等一中的分数线评估出来,再决定。”杨锐表面上不动声色,脑袋里也在考虑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