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页

譬如这次张居正将百余名漕吏下狱,由此引导出,要治漕,先治吏的政策来,考生们只要顺着这往上面写,怎么样也不会被黜落。

至于最后一道“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这个林延潮也不由叹道,这道考题出的,可真的是有点难了。

申商是指两个人,分别是申不害和商鞅,这两个人都是法家名臣,在春秋战国时帮助各自国家崛起。

题目意为诸葛亮没有变法之心,但用了法家之术,王安石用法家来推行变法,却对外却托称周礼。

林延潮看见左右考生,答到这一题时,不约而同的都是在抓耳挠腮。确实这题实在太难,引古思今,将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拿来作一个对比,论二人成败得失,还要对法家变革有深刻的了解。

这道题对于别人来说,太难,但是对林延潮而言,却是直呼痛快,这样的考题,才有几分真正“治国,平天下”的味道了。

这才是国家以策问,选拔人才的方式所在。

如林延潮这样阅读量惊人,善于旁征博引的考生,对于历代得失兴亡,古今之变平日都有一番自己了解。

林延潮在腹中酝酿了一番,当下提笔写到。

天下之患莫甚于不权时势,而务博宽大之名。

这是林延潮开篇一句,要知道正统儒家书生,是坚决反对变法的。

这是从先秦百家持续至今日的大争议,儒家认为,越变法,人心越乱,也就是常说的人心不古。要维持天下的秩序,在乎尊卑上下,维持尊卑上下,在于礼。

你要变法,就要打破尊卑上下,这当然不行。

统治者和官员都是这么说,却不这么做的,实际上,历朝历代真正实行的都是表儒内法。

所以林延潮第一句,并非没有直接说支持变法,而是婉转地说,为政要权衡时势,不能为了务博宽大的名声,而拒绝一切变革。

林延潮又补充道,虽申商之术,儒者弗道,然时势所值,激於不得不然……诸葛武侯承刘璋之后,王荆公当北宋之衰,皆所谓处积弱积弛之余,非用申商之术莫能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