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8 章

小船劈开水面,远离繁华人烟。

茶叶的事情告一段落,眼下大部分业务交给赵怀生——当初林玉婵刚开始给博雅供应茶叶的时候,常保罗正“失恋”,工作状态一落千丈,大部分茶叶都是赵怀生负责整理、记录、保存的,倒让他成了行家。

赵怀生孩子一堆,平时收工之后都火速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业绩上也中规中矩,无功无过。

不过男人当了爹,总归更可靠,毕竟不敢乱砸饭碗。

林玉婵也就放心把茶叶托付给他。

现在她要将重心转移到另一项业务上。

棉花收获季到了!

不看不知道,小船进村才发觉,棉花田太多了!

现代人总结出一个“孕妇效应”:自己怀孕之后,发现满大街都是孕妇,说明很多事只有自己关注之后,才会注意到别人。

而林玉婵自从关注了棉花才发现,江南地区的城郊,几乎种满了经济作物,稻田已经很少见了。

甚至不少江河泥沙冲积而成的滩涂湿地,也都栽种了棉花,盖了简陋的农人小屋。

孟三娘也说,她老家那些田地,原本种稻的,这两年都铲了,改为棉桑。

红姑望着平坦无边的棉花田,连声惊叹:“那咱们每天吃的米谷从哪来?”

“湖南湖北运来的商品粮呗。”林玉婵这题会答,笑道,“义兴沙船进内陆,每次都带粮食回来。”

棉花采摘期长达两三个月。今日是个大晴天,棉田里已有零星妇女辛勤劳作,采摘早熟的棉铃。

棉田归地主所有,这些辛苦采摘的妇女,都是临时雇来的劳力。辛苦一天摘到晚,摘出几十斤棉籽,工钱日结,扣除食宿,也就剩百来铜板。

采完棉铃,还要轧花,让棉籽和纤维分离,才成为可以出口的原棉。

腆着肚子的工头踱步来回,敲打女工们不许偷懒:“都给我仔细些着!不许心疼自己的手!我会抽检!混了杂质洋人不要的!找出一片碎叶,扣你们一斤工钱!……”

林玉婵站着看了一会儿,想请个女工来问问行情。打了几声招呼,人家压根不理她。

每斤棉籽都是钱,谁有工夫跟外人搭话。

林玉婵从口袋里摸出一角银币,再次招呼:“大姐……”

“喂!”突然远处一声大喝,“那边几个婆娘,你们干什么的?”

那监工注意到几个陌生女子在棉田旁边围观,丢下手里棍子,气势汹汹走过来。

红姑和念姑相互看一眼,不约而同地往后退一步,留一个林玉婵在原处。

“妹仔……”

你行你上!

林玉婵硬着头皮硬上去,“大哥……”

“谁是你哥?!”监工一副资本家走狗样,辫子往脖子上一甩,怪叫,“走走走,别扰她们干活!”

林玉婵递出一角银币。

“大哥,我们就站这看看。”

监工面色稍缓,银币收起来,哼一声:“有什么可看的?”

林玉婵心里后悔呀,一角钱没让女工挣着,便宜这工头了。

那她也就不客套了,指着棉田问:“有人预定吗?收购价多少?”

监工本以为是小家碧玉来农村看热闹,没想到她上来就问行情,猛一下没听懂,皱眉看她一眼。

林玉婵耐着性子,又问一遍。

她还待再问,那工头忽然看到什么,撇下林玉婵等人,帕子擦一把汗,迎上另一侧。

“郑老爷吉祥!老爷总算来了,快来人,给郑老爷搬凳子坐!哈哈哈,我们家老爷盼您盼好几天了,郑老爷喝茶吗?请院子里坐……”

一辆小骡车停在小路上。下来一个穿长衫的年轻商人,身后跟着个仆役。

那工头一溜烟跑过去请安,态度十分恭敬,脑袋几乎栽进棉花田,如同见到衣食父母。

林玉婵:“……”

反正被人轻视也不是第一回了,她朝红姑念姑笑笑,提议:“去邻村看看。”

三人走过田垄,和那下车的“郑老爷”擦肩而过。

工头正热情地介绍:“咱们这里的棉花田,以前请专人育过种,出的棉铃成熟白亮,老爷肯定满意……”

林玉婵突然心里一跳,放慢脚步。

这“郑老爷”她认识!

他腰间的太极护身符黑白分明,金丝线在阳光下闪烁微光。

郑观应压根没注意她,用心听着工头说话,一边令仆人去摘了几朵棉铃,拿在手里细细看,捏一捏,估算其中水分。

“我的祥升号,只收最优。”

不过呢,其他买办也不会放下架子,风尘仆仆亲自下乡劳碌。郑观应这种又有天分又努力的角色,活该出人头地。

那工头也知道郑老爷是潜在大金主,围着跳上窜下,派人去请地主,自己化身导游,叭叭叭说个不停,把这棉花田的种种好处,一口气介绍了八百字说明文。

说完才发现,刚才那莫名其妙的几个姑娘,正站在不远处,用心听呢。

作者有话要说:租界里呆太久了。到郊区来放放风。

郑观应:呵。

`

摘棉花很累的。大家可能听说过“去新疆摘棉花”这个梗。在棉花收获季,大批内陆女工坐火车去新疆摘棉花,每公斤棉花就能赚2块钱,劳苦两个月,能赚一两万,但是特别特别特别苦,很多人几天就哭着想回家。

在本文这个年代,摘棉花女工被剥削得更厉害。她们的泪水汗水撑起了长江中下游的发达棉产业。

`

再说一嘴哈,博雅收购徐汇茶号的步骤是简化了的,在现代肯定不会这么简单,在大清……作者也没试过,但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时候有印象,晚清的商业法律很不完善,各种操作很随意的样子。

`

再八卦。容闳当做拍照背景的港督府,远眺维多利亚港。一百多年了位置一直没变。从那个角度,当时只能看到层层叠叠的船和远处的山。但如果容闳今日重返原处,会被各种高楼闪瞎眼。还能看到香港回归仪式所在的会展中心……不过回归之后,这里不叫港督府了,叫礼宾府,住着香港特首林郑月`娥。

当然,当时的人,不论是容闳还是敏官,都绝对想不到香港还会有脱离英国统治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