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特纳叹了口气,“一级战备……”
“飞机需要起飞迎敌么?”
“不必了,夜间根本找不到敌人也难以安全起降,不要空费力气。”特纳苦笑,“您不要对他们抱有太高期望。”
这是句大实话,光今天一天就有4架飞机因为降落时飞行员没控制好而坠入海中,人虽然救了上来,飞机却完蛋了,指望这帮菜鸟夜间作战还不如指望德国人攻击时准头差一点。
有参谋嘀咕:“我们执行了严格的灯火管制,我就不信德国人能找到我们。”
此刻,夜枭战队带队的里希特少校冷笑一声:“我当然看得见你们……”他之所以这么有底气,完全是因为飞机上普遍安装了新研制成功的雷达:fug-300。这是一款用于探测及定位水面舰艇的空对海扫描雷达,是在洛伦兹公司(clorenz)开发的fug 200 hoheniel雷达基础上升级而成的。fug-200型探测距离在高度5000米时大约是120公里,当初fw-200c就装备这款雷达而成就了“大西洋秃鹰”的威名。
但对这款雷达的性能,德方一直很不满意,因为其不但体积大,而且搜索距离有限,精度也差,一直苦于没有太好的替换,在1941年发明后只能在原有基础上打转转,直到霍夫曼指示从日本引入多腔磁控管后才开始突飞猛进。
磁控管1921年就有了,但多腔高能磁控管直到1939年才由英国伯明翰大学的蓝德尔和布特发明,英国人发明后不久,日本方面也独立研制成该技术。双方起点差不多,但与英方高度重视的态度不同,日本对这项发明基本不闻不问,一直束之高阁。日本的态度并不奇怪,八木教授发明的八木天线在日本国内根本没任何反响,直到日军打下新加坡,从缴获的英国设施中看到八木天线并知悉其价值后才恍然大悟。
日本毫不重视,英国飞速发展,一年多后不列颠之战进入高潮,英国人又将多腔高能磁控管技术送给了美国,此时英国产品已能以10kw功率发射3000hz的微波。而日本技术依然停留在2kw的初始阶段,又过了一年,英国人发明了多腔磁控管空腔间的异体耦合技术,把磁控管交变齿捆绑在一起来约束以便实现稳定,获得了在3000hz下50kw的输出功率。对微波雷达来说这样的功率足够了,不但体积大大缩小,重量也减轻许多。而日本依然是原地踏步——双方现在差距足有25倍。
等德国从日本引入这项技术,加上从击落的英美重型轰炸机上发现实物再由于霍夫曼不遗余力的推动,到1943年8月间,德国终于实现了多腔高能磁控管复制产品的量产,达到英美1942年年底时的水平,成功将双方的技术差距从4年缩小到半年左右。新的fug-300型空对海雷达可在6000米高度实现对200公里以上的舰队探测,而且精度提高了1个数量级。
霍夫曼还让洛伦茨公司和德国另一家雷达技术专业公司——德律风根公司形成共同研究体(中国清末民初管电话叫德律风),探索对其他型号雷达的研究。德律风根公司依托多腔高能磁控管技术,研发成功了fug-312型雷达,该产品主要运用于夜间战斗机空对空探测,可在8公里范围内发现诸如b-29这样的大目标或者5公里范围内发现诸如51这样的小目标,定位精度可精确到200多米——完全处于飞行员的目视观察范围内。
在美国昼间战略空袭失败后,英方不甘心失败,曾派出兰开斯特轰炸机继续执行夜间空袭,但常被装备fug-312型雷达的德军夜间战斗机打下来,损失很大,后来连夜间空袭也只能停止。
现在夜枭战队上就装备了这两款最新型号的雷达,不过有一点里希特显然是多虑了,美军没有出动战斗机拦截的意图,单纯认为德军发现不了自己。
“找到美军主力……乖乖,这么多船。”
里希特很满意:“各单位注意,保持航向不变,将高度下降到6000米,准备打开猛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