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发动进攻的并不只有马沙尔的航母编队,霍夫曼精心准备多时的黑科技部队同样强势出击,目标依然是佛得角周围的美军,而他们依仗的杀手锏就是很久都未露面的hs-293反舰导弹。
在地中海战役一战成名后,hs-293仿佛销声匿迹了一般,再也没有大规模运用于实战。因为在德军内部审视中发现,受制于现有hs-293的使用方式,要想取得重大战果困难很大,光保持现场绝对制空权就是个大问题。
但并不意味这种新武器完全失效,霍夫曼认为完全有进一步改进余地,并在视察佩内明德基地时提出了小改进方案和大改进方案两条改进思路。所谓小改进方案,是指变换使用场景,将hs-293的使用场景搬到晚上;大改进方案是变更引导方式,将hs-293从现有的人工精确引导改为自动精确引导。通过改进赋予其不一样的战术打击手段。
前者很容易实现,受虎式坦克“猫头鹰”系统夜间作战运用的启发,科学家们决心给重型轰炸机也配上这样的利器。重型轰炸机一共有4台2000马力的发动机,完全可提供更远、威力更强大的红外探照手段,这个探照灯安装在机腹位置,通过从上而下投射的办法,能实现6000米以上的探照距离。
后者难度就大得多,因为其成功的标志是需要给hs-293配上红外导引头——科学家们发现无线电信号很容易干扰,而红外辐射不那么容易隐蔽,特别是海面上,机动能力越强、速度越快的军舰越容易辐射出强大的红外线来,对引导非常有利。
红外引导头德国有现成技术储备的,德国最初探索近炸引信时试验过多种引导头,其中就包括红外,但将红外引导头塞入小小的88炮弹或者128炮弹显然难度太高,所以一直不能成事,但放在体型硕大的hs-293上就一点问题也没有,德军试验过多次,发现黑夜中使用效果非凡,甚至比白天效果还要好。
经过近一年的艰苦研制,新一代hs-293投入使用,为与前代有所区别,型号改成了hs-393。
8架-264重型轰炸机撕开了漆黑的夜幕,朝佛得角方向扑来,他们没有任何护航战斗机,唯一能掩护他们的就只有浓郁的夜色。几天前机群就转移到了加那利群岛,按航程早就能打击到美国舰队,但深知水平轰炸弱点的德军并不想浪费宝贵的出击机会,而是组成了独有的夜枭战队并向目标方向扑去。
“航向225度,速度230节,高度7000米,距离145公里……大约有8架大型机。”
英格索尔和特纳通过雷达得知远处有飞机扑来,毫无疑问肯定是德国人,但让他们迷惑不解的是,德国人为什么在晚上发动攻击?这架势明显是重型轰炸机,难道德军已掌握了晚上水平轰炸的诀窍?这可真骇人听闻……
第040章 纽芬兰(17)
“难道他们打算增援萨尔岛?比如说,空投部队?”英格索尔疑惑地问道。
“这……”特纳迟疑了,这明显有悖于常识,萨尔岛本来面积就不大,夜间空投只怕落入海里的可能性更大,想了想他回答道,“有可能是空投物资或补给,毕竟打了好几天,德军消耗不会小。”
“让岛上的陆军注意点。”英格索尔一阵苦笑,本以为第3师上去会是压垮德军的最后一根稻草,没想到虽已占领了一半多的地盘,德军依然在纵深地带负隅顽抗,由于岛屿中心地带舰炮覆盖起来不易,陆军3师推进速度更慢。
过了几分钟,雷达室继续发来警报:“德军航线不变,持续向舰队飞来,建议防空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