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页

大多数时候ju-290不用于普通货物运输而只充当伞兵载机,因为该机外形更像一架民航客机,身体修长,适合载人和普通货物,不适用重型装备搭载且对跑道要求偏高。空运任务多半由-323或ar-232承担,特别是ar-232,机腹下面有非常多的小轮,绰号“蜈蚣”,非常适合地面起伏不平的野战机场,甚至有大坑也能轻松应付过去,其短进深、大舱门设计非常适合搭载重型装备,于是急剧扩容的德国空军运输机部队在基本淘汰ju-52容克大妈(只用于训练或欧洲本土间偶尔运输)后,一口气装备了3种型号的军用运输机。

受非洲战场上英美战略空运和跨大西洋英美千机运输的刺激,更由于德军作战区域的广袤和补给要求的不断提升,包括霍夫曼和耶顺内克等高层在内现在极端重视运输机部队建设,把后备、辅助、训练的200多架ju-52也算上后,运输机总数现在也突破了1000架,是全球第二大运输机大国,可惜离美国差距还是太大,不及对方三分之一——光活跃在太平洋战场上(包括印度、澳新、驼峰航线)的美国运输机数量就超过德国拥有的总数,而轴心盟国除日本和意大利有一点自己运输机外,大多数都以能用上ju-52而高兴。

这支运输机部队基本用于维持中亚战场的运输和补给,最高统帅部抽调不出同等规模的部队转用于中部战场,所以蔡茨勒希望中亚集群能暂时向伊朗转进而把运力腾出来,不过很显然,这个如意算盘要破灭了。

隆美尔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已接到最高统帅部回电,准备给他补充物资和1-2个步兵师,但他要求10万增援部队的内容却没有得到回应,凯特尔的回电上只要求他尽快返回柏林一趟,还特意注明——“这是元首本人下达的明确指示!”,所以坐在核心座舱里的隆美尔一直在苦苦思索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核心座舱是元首专机的特殊所在,由12的装甲板和50的防弹玻璃保护起来,在地板上有一个特殊的逃生舱口,上面的座位安装了降落伞。在紧急情况下可坐上座位并飞速戴上降落伞,然后通过一个杠杆把手打开舱口就能迅速通过开口滚出。驾驶员说已使用元首真人大小的人体模型进行过测试,显示一切成功,就隆美尔的体型而言也不成问题。

隆美尔显然没心思想这些事,凯特尔的电报虽然语焉不详,但通过在最高统帅部的其他朋友,他已听说元首可能不会按照他的愿望增兵十万,同时还可能将他调回国,这让他分外着急:一则担心元首对自己的看法;二则担心中亚战局——红军动向已越来越明朗,源源不断的部队在进入中亚,而且进入后有条不紊地部署起来,一改以往急哄哄扑过来的动静,一切都昭示这里会有一场大战。

想来想去他决定把高斯留在中亚,自己孤身一人返回柏林当面和元首沟通一次,他认为凭借自己与元首的关系,可以说服对方改变主意。

就在隆美尔紧赶慢赶向柏林飞来时,霍夫曼正在办公室里阅读保卢斯发来的电报,虽然红方参谋部还没把详细意见传来,但大体结论已先由保卢斯发送过来,认为在中亚进行防御战可行,前提要有比较充分的物资储备和防线构筑。

保卢斯的原文是:“……倘若红军真打算出动50-60万精锐部队进攻,我军还需要再补充1-2个步兵师(以山地步兵师为佳)构筑环形防线,以装甲师担当机动防御和预备队力量,内线机动、短促突击,尽可能压缩燃油使用……”

霍夫曼点点头,红蓝方意见趋于一致,大体结论和命令可以下达,舍尔纳的任命书也可尽快发下去。

第二天上午,他正和约德尔就具体战役内容沟通时,达尔格斯的电话打进来了:“元首,隆美尔元帅准备觐见。”

“让他进来吧。”霍夫曼示意让约德尔进旁边的房间回避一下。

隆美尔进来后恭恭敬敬行了举手礼,霍夫曼立即从办公桌后迎上去,嘘寒问暖地关心道:“看到你现在的模样,我就知道你在中亚打得很辛苦,身体还能坚持么?”

“有点小问题,不过不妨碍继续带兵指挥作战,我还可以为您效劳很多年。”隆美尔刚说了两句中亚战场情况,便焦虑不安地问道,“元首,我听说您打算将我撤换?”

“你听谁说的?”

“昨天夜里在机场碰到了来迎接我的约德尔将军,他说是他提议让我回国,同时提名舍尔纳将军去中亚接替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