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种疑惑之下,这名豪侠顺着蛛丝马迹仔细调查,最终了解了此案的全部经过。
查清真相并不困难,因为真相就在光天化日之下。这名小吏甚至从来就没想过要遮掩真相。
反正提着斧头想要杀他的人死了,他没什么好怕的了,干嘛费尽心思地遮掩真相呢?
那江湖侠客武功高强,不似农人一般手无寸铁,拼死复仇之时也只有一把锈迹斑斑的斧头。他手中有三尺长剑,胸中有侠义青天。他很容易就将自己的剑架上了那小吏的脖子,听他痛哭流涕地供述了全部的罪行。
他叫那小吏自己写了供状,自己亲手画押。
他本可以直接一剑结果了这小吏——但他知道,杀一个人容易,可这样杀了他之后,又于亡者何益?于千千万万仍然活着的生者何益?
他要杀了此人,但不是在现在,也不是在这小吏的家中。
他要在万人面前杀了他,要在皇帝的面前杀了他。
他要用这一人的死,将所有的肮脏污秽都暴露在世人面前!
而在这些主干剧情之外,热爱八卦的汴梁人民又根据各自喜好不同,给这个故事增色增香,有的给这名侠客和故事中悲情美貌的女子增加了一段感情戏,指出在这女子嫁人之前,他们曾是一对爱侣。又有人以为,女子天性放荡,或许她与那小吏不过是普通的奸夫□□关系,与那豪侠也肯定不清不楚,故事中只有农人一个可怜人,一眨眼老婆女儿都没了,不过那女儿究竟是谁的仍未可知……
这些不清不楚的污言秽语,是注定无法呈到皇帝的御案上来的。
崇政殿里,赵受益拿在手中的,是一份最原始的案情梗概。
案件的真相大体与市井流言相合,只不过那名在皇帝面前击杀凶手的豪侠,是白玉堂假扮的罢了。
那名农人没有什么做江湖大侠的朋友,他死了之后也没人会为他查明真相。
如果不是包拯路过凤翔府,打算寻找一件可以当作“引子”来引爆一场大动荡的案件的话,他的死亡真相,就会被一直一直地埋没下去。
直到白骨在地下腐烂成一抔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