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铺敦淮濆,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大约意思就是赞扬王室是那么的威武和牛逼,敌人是如何如何的不堪一击,战争获得胜利之后,君王班师回朝。
不止会有彰显武功的《诗经·大雅·常武》,这等场合还必然会有《诗经·大雅·文王》、《诗经·大雅·皇皇者华》、《诗经·大雅·裳裳者华》等等的许多。
串烧似得大合唱是一首接着一首,懂得唱的人也会加入其中,导致某首传播比较广的诗就会变成万众大合唱。
“真是太令人震撼了!”克谢亚斯其实听不懂都在吟唱什么,但他能看得出来所有汉人都是随着吟唱的诗不同而有了不同的精神面貌:“听说《诗经》就是汉人历史的一部分,每一首诗都是真实不伪发生过的真事。”
“是的。”尤利安对这个远比克谢亚斯更加了解:“那是汉人远古时期发生过的历史,证明了汉人文明的底蕴。”
罗马也有自己的诗,还特别多,不缺赞美某位伟人的诗,一些场合也会被专门拿出来念。
波斯人同样也有自己的各种诗,一样是属于历史的一部份。
三个民族的诗在格式上不一样,但核心却是一样的。这一点上出现了霸主级民族的共同点,没有底蕴的民族压根就没有从远古流传下来的诗。
一样有属于自己民族诗的还有埃及人,不过埃及人的文明早就没落了,他们的历史成了罗马人历史的一部份。
天坛这边的仪式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刘彦的选择是以《诗经·国风·秦风·无衣》作为收尾。
《诗经·国风·秦风·无衣》大概是历朝历代在一些场合用到次数最多的一首,几乎是适应于所有关乎国运的场合。
当那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由官方合唱者带头吟唱的时候,现场的所有汉人皆是加入到合唱之中,随后是整座城池的汉人跟着吟唱。
要论起其余的诗,大概也就《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和《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能够与之《诗经·国风·秦风·无衣》较量一下,只是《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和《诗经·国风·周南·关雎》是一般是用在求偶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