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如今,继景舍之后,项末亦战死于与魏国的战争当中,这就使得楚国陷入了失却统帅之才的窘境,尽管将才并不少,但缺少真正的“将将之才”。(注:“将将之才”,通俗点说就是元帅、大将军、大司马之类的全国军队统帅,但这个时代并没有“元帅”这种职位(虽然春秋时有类似“谋元帅”的记载,但那并非官职),而所谓的大将军(或上将军),事实上也达不到指挥全国兵马这种程度。)
其实相比较之下,魏国的情况也差不多,禹王赵元佲过世、南梁王赵元佐年老,魏国其实也就剩下半个“将将之才”,也就是天策府参将翟璜,但别忘了,魏国的君主赵润,正是曾经那位横扫中原的“魏公子润”,所以说,魏国至今仍有“一个半”的将将之才,正是魏国能打赢这场战争的关键之一。
顺便提一句,由此也能从侧面反映出,韩国打输了这场战争、且连正统政权都被魏国覆亡,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因为韩国有“雁门守李睦”与“北燕守乐弈”这两位将将之才,实在难以想象,除了国内经济,其余无论军队还是统兵将领都毫不逊色魏国的韩国,竟然会被打地那么惨。
不得不说,除了魏王赵润卓越的战略眼光以外,釐侯韩武得为这场失败负起主要责任,因为若非是他临战撤换了乐弈,魏军根本别想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突破上谷防线。
上谷防线不被魏军攻破,韩国就不会覆亡。
韩国不会覆亡,魏军就无法撤兵攻伐齐国,对齐国施压。
不夸张地说,釐侯韩武的一道命令,非但葬送了他韩国,也葬送了整个“反魏同盟”此前逐步积累的所有优势,导致韩王然针对魏国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尽数化作泡影。
不过话说回来,楚国拥有着纵观整个中原最庞大的人口基数,且国家的纵深极广,更要紧的是,楚国与魏国接壤的“楚东地区”,是并不怎么被楚国重视的贫瘠之地,楚国最起码七成的力量,都集中在楚东地区,鉴于这几个原因,楚国倒是也无需太过惊恐于魏国的报复——至少在短时间内,魏国别想像覆亡韩国那样覆亡楚国。
最后再说越国,越王少康虽然也担心魏国的报复,但这份担忧比较齐楚两国更浅,原因很简单,越国跟魏国离地太远了,且魏越两国中间还隔着楚国的“楚东地区”,这就意味着,倘若魏军真能打到越国,也就说明楚国已经亡国了。
既然如此强大的楚国都亡国了,那他越国,距离被魏军覆亡也就不远了。
所以说,其实也没什么好担心的,越国的命运,早已跟楚国绑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魏昭武三年九月,魏国基本上已经停止了对外战争。
就连此前仍在攻打齐国的魏将赵疆、屈塍,亦在天策府的命令下,退守至名义上属于韩国的巨鹿北郡。
其中原因很简单:魏国没有钱粮继续攻伐齐国了。
或许有人会说,此时魏国当竭尽全力攻打齐国,因为只要打下了齐国,魏国就能获得充足的钱粮。
但问题是,倘若打不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