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润瞥了一眼呈递到他手中的推荐信,笑着说道:“老人家日后要见朕,径直来皇宫就是,无需托人。”
他不用看也知道,这份举荐信必然是出自成陵王赵燊的手,因为以汤舍的名气,根本无需作假——只要他提出恳求,成陵王赵燊绝对不会拒绝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这一番话,让汤舍很是受用,不过却不敢当真。
倘若换做先王赵偲,他或许会径直前来拜见,毕竟赵偲与他也有君臣之情,但是新君赵润,却与他毫无交情,再加上赵润在外(非民众间)口碑不好,很多人都指责过他离经叛道、狂妄自大,尤其是赵润跟赵氏一族的遗老赵泰汝之间的矛盾。
就连先王赵偲都得尊称一声叔公的赵泰汝,赵润在还不是魏国君主的情况下就曾怒骂“老物”,而赵泰汝亦骂其“赵氏族逆”,这使得赵润一度在魏国王族、贵族间的口碑变得非常差。
好在后来赵弘润的三叔公赵来峪从中调解,逐步笼络了一批王族、贵族支持赵润,使得赵润在方面的口碑慢慢改善,但还是有很多人误以为赵润是一个狂妄霸道到无所顾忌的人。
就像汤舍,本来以他的威望足以让赵润接见他,但汤舍还是委托了与赵润关系不错的成陵王赵燊,让后者写了一封举荐信,促成这次的见面。
不过待等他真正见到了赵润,汤舍这才发现,眼前这位年轻的君主,其实也并不像传外界传闻的那样倨傲霸道嘛——这明明是一位很谦厚的君主啊。
事实上有很多人在初次见到赵润时都有类似的感触,感觉这位君主并不像传闻中那样强势霸道,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彼此没有利害冲突,否则赵弘润就会让他们领略到,他被成为魏国有史以来最霸道的君主,这绝非浪得虚名。
不过汤舍是见不到赵润的另一面了,因为他俩没有利害冲突:“听闻陛下前些日子下诏,意在全国三十座大城开设国立学塾,老朽以为,此功在千秋……”
接下来,就是一大篇称赞赵润的话,听得赵弘润心中暗笑。
果不其然,正如赵弘润所猜测的那样,汤舍在赞颂了他半晌后,这才结结巴巴地道出了来意:他希望朝廷将法家的书籍,加入到全国三十座国立学塾的教材。
“朕考虑考虑。”
赵弘润并没有一口答应。
倒不是故意为难这个汤舍,赵润只是在权衡利弊,看看如何借助这件事,使朝廷、使魏国获得更大的利益。
汤舍微微有点失望,但显然眼前这位君主跟刑部尚书唐铮不同,不是他能打能骂能训斥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候赵润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