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0页

因此,在赵弘润自己没有出手的情况下,得知楚国在攻打齐鲁两国的战争中出现了阻碍,赵弘润其实是非常欢喜的,他甚至有心写封信给桓虎,表彰后者两句。

想着想着,赵弘润的心思再次回归到当前的“魏韩之战”上。

是的,尽管在今年的三月份,赵弘润与韩王然在那座小土丘取得会晤,并达成了某些协议,但魏、韩两国的战争,却仍然还在持续。

这也难怪,毕竟韩王然虽然做出了妥协,愿意以“割让包括邯郸在内的、邯郸郡南部所有城池”为代价,换取魏国同意终止两国的战事,但这种私底下的协议,终究是不好摆上台面来讲。

试想,韩王然该怎么向臣下交代?难道他能说,我用割让城池、甚至是割让王都来乞和?

倘若他敢这么说,那么,韩王然瞬间就会失去绝大多数的支持。

因此,韩王然只能在背地里“帮助”魏国,比如,以粮草不继为借口,命令前线作战军队徐徐后撤,变相将邯郸以南的城池拱手相让。

也正是这个原因,目前魏、韩两国的军队还在打仗,不过战场,已从魏国的河内郡,慢慢转移到了韩国的邯郸郡,而在此期间,魏国也逐渐收复汲县、淇县、共地、临虑等失土,甚至于,还打了荡阴侯韩阳的封邑荡阴。

不过在这段日子里,赵弘润为了随时可以向齐国出兵,因此并未分兵攻打韩国腹地,始终保持着按兵不动的局面。

不得不说,这让韩魏两国的很多官员士卿、统帅将军都有点看不懂,毕竟,魏公子润懈怠战争,而且还是在这种关键战争中携带,这是难以想象的。

只有极少数人才明白,赵弘润之所以按兵不动,这是为了能随时出兵齐国,截楚国的胡。

似这种事,彼此心照不宣即可,没必要弄得人人皆知。

而这极少数人中,就包括南梁王赵元佐。

不能否认,南梁王赵元佐确实是一位颇具战略眼光的统帅之才,他见赵弘润率领十万魏军驻扎在巨鹿,近三个月按兵不动,就猜到这位太子殿下多半是想袭击齐国,顺带着,也猜到了他们这场“魏韩之战”的结果——那位太子殿下都准备转战齐国了,这是否代表着韩国已在暗地里表示了求和之意呢?

而韩军这边,韩军主将暴鸢,则是得到了韩王然隐晦的暗示。

虽然心中不甘,但暴鸢也明白,这场仗他们多半是无法全身而退了,于是也就暗中徐徐放水,以至于邯郸郡境内魏韩两军的征战,双方变得越来越默契:上午韩军从某城池撤离,下午魏军便进驻该城,为了掩人耳目在城外打一场,双方也是草草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