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页

立宪原来章太炎并不支持,但后来经王季同多次悉心解释,他才明白这只是权益之计,不过很多隐蔽之事,在牢里面并不好说,直到今天开会他才明白很多事情的原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在关内名立宪、实自治、暗养兵,真是大事可期。

杨锐见章太炎明白,又想到事情大致交代完毕,于是问道:“现在国内立宪之情况如何?”

“一片大好。”蔡元培道,他已经是宪友会的副会长了,前段时间还和赵凤昌、张謇等人多次谒见端方等人,知道的消息不少。“前段时间出洋的大臣刚刚离开沪上,到天津之后有十万学生上书‘奏颁宪法、更改官制、重定法律’,北洋袁世凯更是对他们盛情相待,一改临行前反对立宪的作态,扬言说什么‘官可不做,宪法不能不立。’,弄得舆论大涨,现在全国都是一片赞同立宪之声。”

听闻之前反对立宪的袁世凯也转了向,杨锐笑道:“他这也是挂羊头卖狗肉啊,真不愧是一代枭雄。‘奏颁宪法、更改官制、重定法律’,这最重要的应该就是‘更改官制’这四个字吧。到时候大批权贵被踢出官衙,他袁世凯才好把人安插进去。”

袁世凯立宪的原因诸人在杨锐回来前都已经讨论过了,得到的答案和杨锐是一样的。此时听杨锐这样说,都是一片笑声,徐华封道:“袁世凯此人甚是机巧,最擅长就是审时度势,见隙而为,他这般作态实属正常。”

章太炎道:“他袁世凯和复兴会可谓是道同却志不和,可以说是半个同道中人啊,此人必是我们复兴会之大敌。”

杨锐想不到他还有这样的判断,笑着问道:“若是那一日我们从江浙、湖广同时起兵,枚叔兄你看这袁世凯当如何?”

“看不看洋人?”复兴会之第一大敌就是洋人,章太炎深受影响,一说国内局势,便要先说洋人如何。

见他如此正经推演,杨锐笑道:“假设洋人先保满清,后发现举国皆反,只能中立。”

“若我是袁世凯,必定以剿灭义军为由,要钱要官,然后在和义军对阵之时,想办法获得洋人的支持,到时候哄南诈北,以和谈为名,把权利都收入自己囊中。”

“若是他袁世凯的北洋军打不过义军呢,而义军又一心要北上伐清,那当如何?”章太炎说的其实就是历史,虽然不知道他当时为什么不提醒孙汶等人……不过在想似乎后来光复会和同盟会闹僵,陶成章被刺身死,孙汶一系已成敌人,即便知道他估计也不会提醒孙汶等人。

“这局也好破,袁世凯和满清并不一条心,要他死命和义军拼命,那就是笑话了。到时候义军北上,他必然局外中立,让开通路让义军和满清厮杀,满清大胜,他手中有兵,满清不敢把他逼反,到最后他是官照做、权照抓,毫无损失;义军大胜,他或表归顺,或言共和,加之他在北方经营多年,必定要给他地盘实权,若再加上洋人支持,直隶这一省还是要交给他管的。虽不如早前风光,但是实力犹在;但若是义军惨胜、或者满清惨胜,或者两败俱伤,那北洋就会出来收拾残局了,到时候天下属谁,当看造化了。”

章太炎化身为诸葛亮,一通话说的杨锐沉思不已,良久他才道:“这么说来,那北方的布局还是要考虑周到一些才行了。”

会议的开着开着算离了题,王季同清着嗓子把它矫正了过来,他道:“北京来报,京城诸位亲贵大多反对立宪,只是这些大都没有实权的,不过其中铁良反对的理由倒是直中我们要害。”

“哦,他怎么说?”杨锐道。

“他说人民不知要求立宪,授之于权,不仅不以为幸,反而以分担义务为苦。若再实行自治,坏人便会掌握地方命脉,非常危险。”王季同说过之后又叹:“此乃满清第一危险之人!”

杨锐也感觉这个铁良思虑甚周,难怪革命党一直要刺杀他,他再道:“那支持立宪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