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页

“怎么会。”荣尚国呵呵的笑了出来,道:“我让人送资料个大华,你们可以先评估一下。我们的想法,一年左右的时间,抓紧一点,造一艘5万吨的轮船还是容易的,大华若是帮忙的话,我们也许能把时间压缩在11个月内。这样一来,拿下一两艘船的订单想来是没有问题的。”

苏城笑笑点头,却道:“就怕韩国方面,给出的竞标时间更短。”

“低于11个月?”

“韩国船业公司,手持的订单并不多,完全可以腾出时间来。而且,像是韩国现代重工等企业,已经熟练的掌握了分段造船法,时间上肯定比以前要快了。”

他这么一说,本来没当回事的荣尚国,还真的有些迟疑了。

……

第四百一十四章 元旦

中船的总经理孙道孚听着苏城的话,来了兴趣,问道:“你说现代重工的生产速度比我们快,能快多少?”

孙道孚的行政级别是省部级,和中石油和铁道部的老总一模一样。他要是再年轻一点,转头换到某个省做个省长都是有可能的。

苏城回忆了一下读书时看过的信息,沉吟着道:“如果是一艘船两艘船,大概不会有太明显的区别。但是,如果是十艘二十艘船的话,平均每艘船的建造时间压缩在90天内,想来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到03年前后,中国开始发力船舶工业的时候,韩国的船舶平均建造速度已经逼近60天,也就是2个月内了。巨型总段造船法和平地造船法的应用,让他们的最快速度接近1个月,这在90年代初的中国,可以说是难以想象的。

其实,90天的时间,也是中船重工的领导们,没有考虑过的问题。

“有这么快?”长脸短鼻的中船总工麦文贵重复了一遍。

论学术地位,麦文贵比李沧要高过两个头。他本就是国内培养的尖端船舶人才,又在改革开放初期东渡日本,学了5年之久,回来后迅速做到了中船总工的位置上。麦文贵的奋斗史,差不多是中国学界最顺畅的奋斗史了,这也得益于他的十足的斗志。

国内的工业企业,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得有斗志,否则就会在无数的难题里败下阵来。现在,麦文贵明显不太喜欢苏城未战先言败的说法,语气虽然称不上是质疑,但也含着浓浓的怀疑。

这也是他对韩国不熟悉。中韩建交以前,国人对南朝鲜的印象,差不多就停留在抗美援朝阶段。南朝鲜有什么东西,技术和经济发展处于什么阶段,那是只有高层和外交官员们关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