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暄完之后,我把请柬交给了年教授。年教授说不一定可以,得要看那天的身体状况, 还有有没有事。如果一切都妥当的话,他就会出席:“但是节目就不能出了。年纪大了,实在唱不动, 也跳不动了。”
“那是当然的。”我赶忙说。
正事说完了,按理说,我应该就此告辞。可是“老师好,我先走了”这句话在喉头绕了半天, 却还是没说出来。
“林册,”年教授看出了我的犹豫,“你还有什么事吗?”
纠结了一下,我一咬牙,一跺脚,还是开口了:“是这样的,关于这次研二硕士生的开题答辩……我是在想,可不可以引入盲审环节……不,算了。对不起,年教授,我什么都没说。”
“怎么就算了?”年教授仍然在笑着,他总是会用轻风细雨的笑容化解别人心里的紧张,“话才刚说出口,怎么就先自己否定了。”
“因为我……话说出来之后,才反应过来,这样做不好。”我垂头丧气地说。
论文答辩这件事,从大学到研究生到博士都有,已经是定番了,其规模与难易程度也在逐步攀升。大学的时候,可能只要不抄袭就让你过了,能让你毕业就就不拦着;研究生的时候,毕业一般也不会有问题,但老师总会严肃地审半天,有些学校还有中期考核等硬性指标;而到了博士的时候,字数、查重率甚至都已经是最次要的了,因为要面对的问题太多了。对于博士生来说,延期实在是太正常——能按时毕业都得好好去烧柱高香。
我曾经认识一个同学的姐姐,学生物,做了快三年的实验,论文都要开始写了,突然晴天霹雳下来——作为实验基础的理论被证伪了!
文科这种风险相对较少,不过也是一个体力活。总之,如果说大学可以混,研究生咬咬牙也不是不能混,那博士就真是不能混,考核标准卡得严格地一比。做学术还是挺辛苦的,头秃只是入门条件。
我之前闷在心里琢磨的时候一直在想,如果上次征文比赛的盲选能够被引入这次答辩,那樊殊不就可以证明自己,摆脱那些乱七八糟的猜测了吗?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我才一定要今天来见年教授一面。
但我之前觉得自己的想法真是个天才的想法,结果话一脱口我就反应过来了两件事:第一,答辩都是现场答辩,怎么可能盲审啊!这完全没有可行性啊!我是脑子有泡吗!
而且第二,如果真改成盲审,那才真是坑樊殊呢!因为盲审一般是博士生阶段才有的,相当于是增加了毕业的难度。我现在提出盲审,简直就像是某翟姓博士以一己之力降低全国大学生的查重率,这种行为可是要遗臭万年的!
“哈哈,”年教授听完之后也笑了,“别太自责了。你看,反应还是很快的嘛!”
“年教授……”
“盲审肯定是不可以的。”年教授主动给我续茶,我赶快拒绝,抢着倒茶,却被年教授拦住了。茶水慢慢地注入了我的茶杯,一汪琥珀色的色泽就像是忧郁的眼眸,“之前没有规定过,现在临时变更是不对的。”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