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大军是否行动的事宜,奴才的认为,暂时不要入关,最好是深入大漠,再一次的慑服蒙古诸多的部落,若是蒙古部落彻底乱起来了,或者诸多的部落都投靠大明朝了,对我大清是非常不利的。”
皇太极摇摇头。
“文程,道理是如此,可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啊,朕必须要考虑到诸多方面,就征伐蒙古,旷日持久,不是短时间的事情,若是辽东出现什么变故,朕就鞭长莫及了,江宁营剿灭了流寇,士气正旺,若是突然开赴辽东,朕措不及。”
“奴才以为,江宁营暂时不会对我大清构成威胁,从兵力上来,我大清八旗军,超过二十万人了,明年之后,可以达到三十万人,蒙古八旗,虽然有些残缺了,若是皇上征召,依旧能够凑到五万以上军士,加上汉军,四十万人是没有问题的,如此多的兵马,想那苏天成是知晓的,我大清国含辛茹苦这么多年,有了雄厚的基础,也不是苏天成和江宁营随意可以威胁到的。”
皇太极频频点头。
“文程的好啊,朕考虑一下,看来有必要深入蒙古了。”
很快,代善来了。
代善的意见,与范文程的意见,基本一致,认为入关不合适,江宁营基本剿灭了流寇,大明军队士气正旺,这个时候选择入关,肯定是不合适的,且不遭遇到顽强的抵抗,如果在大明境内,遭遇江宁营,那是很危险的事情。
两相比较,进入蒙古,平息蒙古的动乱,是很有必要的。
代善还提出来了,暂时不要动安宁堡和靖边的互市,大清国在市场上,能够采购到不少的火器,这些火器是很宝贵的,如果互市关闭了,一方面大清国难以采购到急需的物资,另外一个方面,蒙古部落必然出现极大的不满意。
代善提出来,大清国完全可以采取征收的方式,从互市上面得到好处,再次征服蒙古诸多部落之后,要求他们将互市交易得到的物资,进贡一部分给大清国,这样大清国通过此等方式,也能够得到补充的。
皇太极听得两眼冒光,想不到代善能够提出来如此好的建议。
和代善交谈的过程中,皇太极终于下定了决心,准备带领八旗子弟亲征蒙古了,至于朝廷里面的事情,由代善负责,皇太极对于这位二哥是非常放心的,代善没有野心。
范文程匆匆进来的时候,皇太极和代善还没有结束交谈。
“皇上,有来自大明的情报。”
听到有情报了,皇太极顾不上许多,站起身来,拿过了信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