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太监心头一跳, 细声细语低头回着话:“陛下, 笔墨昂贵。要不是先皇恩典,陛下心善,我等哪里机会自小进宫,得以识字伺候陛下。这天下人识字, 哪里来的钱呀?”
皇帝点头:“是。”
太监躬身,揣度着皇帝的意思,试探性说了一声:“而且都去识字了,谁来种田呢?百姓总要吃饭不是?”
是啊,所以这人在后头又说了户籍的事情,又说了钱的事情。
别人是四道题分别作答。
这人是四道题并成了一道在答题。
皇帝再度点头:“对,要吃饭。”
太监见皇帝没有什么太过生气的模样,又换了个口风:“不过这人能想到这些,是与常人不同。陛下圣明,天下才子相信在陛下治理下,必然有一天能衣食无忧,人人识字。”
皇帝瞥了眼一直跟着自己的太监,笑了一声。
这笑声含义太多,惊得太监背后一层冷汗。太监不在吭声,神态更加恭敬。
其实每回科举送卷子来,按理是将最符合状元、榜眼和探花的三份卷子放在最上面,然后官员亲自给皇帝读卷子,还只读前三份。等皇帝下了命令,才往后继续读。
但当今皇帝恣意惯了,认为臣子怎么也不能凌驾于皇帝之上,所以官员们飞快改了方法,就将好卷子往后放,让皇帝自己看,或者听太监读。
皇帝从后面挑选,就会有种科举全然在自己掌握中的欢愉。
小小的破坏这种规矩,皇帝就觉得很高兴。
当然,双方心里都有数,这是君臣之间的“默契”。
“我看他们在卷子上画了那么多圈,看来是很喜欢这份。”他再从卷子里挑了一下,坐起记号,“还有这个,这个。前三。这状元。这份还行,榜眼。这字不错,探花。”
太监恭敬取了卷子,双手捧着所有卷子,躬身小步后退,等退出屋子后才送到外头候着的官员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