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页

“那是不是其中有一条数据曲线是其他物质的检测数据?”有人问道。

宁夏看向那人:“很接近了,可以具体说明一下吗?”

“我、我就不知道了。”那名学生不好意思地笑笑,说道:她就是大概猜的。

宁夏笑笑,没为难对方,继续道:“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没错,之所以会出现两条曲线,是因为实验样本中本身就有两类菌种。”

“我很小心了,难道还是混入了杂菌?也不对啊,我做质谱的时候明明设定了对象参数,如果是杂菌应该不会被检测到才对啊。”那名做实验的学生不解。

“大家注意看这个”,宁夏指了指黑板上自己刚才写下的两个名称:“eicbwr厌氧菌。”

“eicbwr厌氧菌的最佳培养基是r3类蛋白,这一点没错,你们之前的课程中应该也学到过,但有一点,大家没有在实验中遇到过,可能没有想到”,顿了顿,宁夏又道:“eicbwr厌氧菌是一类活性很强的菌种、不仅是存活率,也包括它的繁衍率和进化率,用r3类蛋白作为培养基,在营养物质过饱和的情况下,eicbwr厌氧菌会产生不完全代谢产物,这类代谢产物与r3类蛋白结合,会进一步产生新的营养物质,这时eicbwr厌氧菌会开始进化,最常见的进化菌种是eicbwr-2型菌种。”

“正是因为两种菌种同属一源,参数类似,所以在做检测的时候才无法将另外一种排除。”

宁夏说完,底下的人全是一脸“原来如此”、“涨知识了”的表情。

“那老师,怎么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啊?”有人举手问道。

“将培养基换成双凝胨或者a类蛋白,或者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培养基的量、及时去除不完全代谢产物。”

“以上两种方法,要么会增加培养时间,要么就是过程过于麻烦,所以,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

“什么?”底下的学生追问。

宁夏:“这是一个结果定性实验,而非结果定量实验,所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从这两条结果曲线中去除不需要的,仅保留需要的eicbwr厌氧菌活性曲线。”

“不可能吧?”、“这要怎么知道哪条是哪个的?”“是啊,分离出来再测也不对啊,那不是更麻烦了”……

底下不少人提出疑惑——谁是谁的,怎么区分?检测仪器又不能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