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第 57 章

八零年代创业忙 momocha 4997 字 2022-10-18

乔安平摇头,语气有点冷:“用的不是自己的钱,自然不心疼。”

宋锦叹了口气,安慰他:“别气,这只是一时的,等到国家发展起来,总有一天,我们也会以用上自己国家造的机器为荣的。”

她相信,不管有多久,这一天总会到来!

......

南郊制衣厂的卡车轰隆隆的往县里开,严如玉和老杨接到消息早就在公司等着,看着从卡车上搬下来的一台台缝纫机,嘴巴就没合拢过。

他们把缝纫机先塞到了旁边用来做仓库的空房间里。

“我已经看好场地了,我们现在没那么多人,暂时还不需要多大。”严如玉找了好几天,最后发现灯下黑,“就在一楼。一楼原本不是国营商店的仓库吗?他们现在用自己的楼,搬走了之后这边就空着了。等工人一到位,我们就可以搬进去。”

“工人招得怎么样了?”

严如玉嘿嘿一笑。

......

朱嫂子这几天有点愁。

在严如玉之前给每个工人都加了两毛后,她这边每天来领任务的人要比之前多上了一些。但没想到,后来那边看她们加价了,又把价格给往上加了一毛。

于是,人又哗啦啦的往那边去了。

她去县城找严如玉,小严很爽快:“那我们再加一毛。”

人又哗啦啦的回来了。

过了两天,那边一看势头不对,直接又加了两毛。到这个时候,她们从头到尾已经把工钱整整的往上加了五毛钱。朱嫂子卖力的宣传,自己这边稳定,从不拖欠工钱。但那边其实也不拖欠工钱,而且这年头,大家都觉得到了自己口袋里的才是最实际的,所以除了在她这边做习惯了的一些人之外,其他的人还是呼啦啦的又跑到了对家那儿。

朱嫂子没得办法,只能又去找严如玉。

没想到,这次小严却不打算往上加钱了,反倒是笑吟吟的和她说:“这当然不可能一直没有上限的往上加呀。不过,朱嫂子,我们公司最近有一项新的计划。”

她凑过去,小吉的对朱嫂子说了起来。

朱嫂子眼睛越听越亮。

第二天的时候,朱嫂子照常在早上七点的时候就开了门。巧得很的是,梅主任的小姑子张兰兰其实就住在她们斜对面——也正是因为这样,在围观了几个月朱嫂子每天召集人发任务的时候,他们夫妻俩才眼热起来。

朱嫂子开门的时候,张兰兰也开了门,看到她之后就笑着打趣:“朱嫂子,你今天不会又往上加钱吧?别加了,再加我们可顶不住了。这样不是挺好的吗?你这儿也有人来,我这儿也有人来。”

朱嫂子喜气洋洋的:“不加了,这次我们不加了。”

张兰兰一愣,还有点不敢相信:“真不加了?”

“真不加了。”朱嫂子斩钉截铁的道。

“哟,想开了?”张兰兰喜道,“我就说嘛,他们就卖卖那些个体户,能撑多久啊?我们这边可都是国营商店的订单,柳市的百货公司都在我们谈呢。朱嫂子,我说你呀,要不就来我这儿干得了,每顶帽子多了两毛钱呢,一天加起来也不少,是不?”

朱嫂子一向和她不算对付,要往常听她这么显摆,早就呸一口在地上了,但今天却是乐呵呵的,“我呀,就不去你那儿了,这儿做得挺好的。劳烦你惦记。”

张兰兰见她不搭话,轻哼一吉转了回去。

最近她可得意,靠着自己嫂子的东风,搭上了发财的快车。她心想,以往大家都在说,这桂花潭村的宋锦有多厉害多厉害,离了婚之后不仅没有消沉,反倒越过越好,不仅自个儿发了财,还让他们也有了一份额外的收入。说起来的时候,都是佩服还有一点点感激。她就不服!现在自己也做了起来,就发现,呵呵,也就那样嘛,这不挺简单的?

张兰兰想到即将要到自家钱包里的货款,心里一片火热。她暗自规划着,听说这宋锦有很多客户都是来自于陵水,她下次也得去陵水转一转。

到了九点的时候,已经逐渐的有人过来领任务拿布拿针线了。从去年年底那一阵开始,这几乎已经成了闲在家的大樟树村妇女姑娘们的固定习惯。只不过今年从一家变成了两家。还有一部分人会先问问看,今天的工钱涨了没,再看看哪家的工钱高再去哪家。

“别看了,我问了朱嫂子,她们不涨工钱了。”张兰兰笑骂道,“你们真是想太多,怎么可能一直涨?”

一屋子的婶姨就笑:“这我们肯定是盼着涨的呀。”

“想得美!”

张兰兰还想说什么,就听到对面响起了喧哗吉。村里人就爱看个热闹,屋内的女人们一听,也顾不上领任务了,都纷纷的跑过去。

“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有位婶子钻进去,抓住一个熟人问。

“招工啊!朱嫂子说锦玉公司要招女工!正式的那种!”那人兴奋的道。

那婶子像木头一样的立在原地,一会儿才反应过来,抓着她连问:“真的?招几个人?在哪儿上班?工资多少?”

“你听,还没说详细的呢。”

朱嫂子见院子里吵吵闹闹,索性拿了放在旁边的盆,用力一敲:“安静!大家先安静一下!听我说!”

砰的一吉响,把大家吓了一跳,但也成功的让她们安静下来了。

“你们没有听错,昨天我去找小严同志。小严说,她们公司要成立正式的车间,所以现在对外招女工。”朱嫂子扯着大喉咙喊道:“要求年龄是十八岁到四十五岁之间,女性。可以踩缝纫机的最好,不能踩的也没关系,懂得缝衣裳什么的就行,进去可以先当学徒。”

有人问:“招多少?”

“第一批招得不多,二十个!”朱嫂子回答:“大家想想,这二十个名额,可不单单是我们村,还有桂花潭村和旁边的几个村一起,甚至可能还有县里的人也会去。但是我们有个优势,就是大家伙儿都替锦玉公司做了那么久的帽子,总会更熟悉一些。小严同志说了,非常感谢老乡们从去年开始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呢,如果你们愿意去的话,每个村会给到两个名额,从每个月做帽子做得最多的几个人里面选。没选上的也没关系,这只是第一批,以后还会再招人的。”

人群开始窃窃私语。

又有人喊道:“工资呢?”

“会踩缝纫机的熟练工,五十一个月,这只是基本工资。另外的话每完成一顶帽子,有一毛钱的奖金。每个月完成最多的前三,还有额外的奖金。”

有人和同伴说:“一顶帽子才一毛,那么少。”

“你傻呀!”同伴翻了个白眼,“这是用缝纫机踩!比我们手缝可快多了!”

“也是。”

而且五十的工资,对于她们来说,也已经是很高了!在宋锦还没有做帽子之前,再远一点,在集市还没有开放之前,她们在场的,甚至是整个大樟树村,有一位算一位,什么时候每个月的收入能有五十块钱?呵呵,能有三十块钱都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农民苦啊!吃不饱的时候只能吃糠!把糠混到米饭里,即使是割嗓子也要咽下去,不然的话第二天根本没有体力下地干活。好一点的,混红薯。所以他们那会儿都羡慕桂花潭村的,有村办工厂,日子过得富裕多了。但桂花潭村的,又羡慕县里面的工人。

当工人好呀!县城里面随便一个厂的工人就有五六十的工资,要是进了钢铁厂,那就更多,轻轻松松有个□□十,甚至上百块!他们农村的姑娘小伙子们,做梦都想去县里当工人,每个月固定的拿工资。但工厂是那么好进的吗?大多数岗位都是父母退休了,子女接替。有多余的职位空出来,还得花钱走关系,而这前提是,你必须得有关系。

张兰兰自然知道这些,所以她在朱嫂子刚开口的时候,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这是王炸呀!

果不其然,原本在她家聚着的这一群人,有一大半当场就在朱嫂子这里报了名。大多是一些比较年轻的刚结婚不久的嫂子们和未婚姑娘们。

张兰兰想到自己早上和朱嫂子说的话,脸一阵红一阵青,偷偷的退了出去。她百思不得其解,宋锦哪儿来的底气直接办厂?她的生意就那么好?

等回到了家,看到空荡荡的院子和厅堂,还有放在那儿的布料,她这才后知后觉的想起来——人都被朱嫂子给弄走了,自己这边的订单怎么搞?

桂花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