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有一个能要了他们命的大问题:他们没有皇帝了。
没有皇帝的名义在,那他们这群作为武昌外来人的世族又算什么呢?凭什么占据武昌对周边对谢恺的大军发号施令呢?又如何镇压得住江右和江南那些虎视眈眈的本地豪族呢?
武昌城内的世族们慌到了极点。
这时候,他们想起了一个人。
一个生死未定的人。
他的名字叫马渊宝。
慜帝!
世族们头顶上的灯泡一下子就亮了。
谢恺可以,他们为什么不可以?
谁说他们手里没有皇帝了?他们手里不是还有慜帝吗?
他们当初进入武昌,难道不是奉慜帝尊位,尊慜帝为他们的陛下来的吗?
现在谢恺死了,可是他们对慜帝的忠心还是一如既往啊!
什么?你说马渊成?那是什么东西?我们没听说过啊,郑家的人现在全都死光了,我们可没听说过什么郑妃之子,我们世代忠臣,一臣不侍二帝,你不要污蔑我们啊,没有的事!我们自始至终都只尊奉一个人为帝,那就是尊贵无比的慜帝陛下啊!
啊,虽然慜帝陛下他人不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日夜思念他老人家伟大尊贵的身影啊!我们忠臣的心永远围绕在他身边啊!哪怕他现在踪迹全无,我们也会始终守住他的江山,并付出一切代价将他找回的!
于是,武昌城内的世族们一边还骂着王若彩霍思城,一边真的开始发动手下所有力量,在整个江南浩浩荡荡地开始寻找慜帝的踪影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一个谎言能维持一时,不能维持一世,武昌城现在最大的依仗就是城外的十万谢恺兵,而要让这些兵不乱起来,就绝对不能在他们面前竖起谋逆的榜样,因为一旦他们将这样的榜样传到了这群士兵心里,那么第一个要面对谋逆反噬的,就是他们自己。
世族治世百年,别的玩没玩明白不清楚,唯有人心这一点,那是弄得透透的。
所以他们哪怕打自己的脸,哪怕演得再假,也要扮好忠臣的角色,因为只有他们忠于皇室,外面的大军才有可能继续忠于他们。
而在另一边的江右,豪族们还不知道他们的好盟友武昌城内发生了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
在霍思城公布了圣人碑之后,他们骂她骂得更加起劲更加疯狂了,也真的有许多性情中人收拾了包袱,踏上一条勇敢前往敌人领地,准备以理服人当面骂死霍思城的道路。
在骂霍思城的同时,江右豪族们当然也不忘进一步抬高王家的地位,死去的王继和被灭门的王家简直成了一把绝世的宝剑,豪族们挥舞着这把剑,站在道德的高地上,骂着王若彩霍思城狼心狗肺、禽.兽不如,自己好不快活。
向来是他们这些江南豪族受北方世族的苦,谁能想到,现在他们也有以北方世族自己为刀,反过来杀一杀世族自己威风的时候。
在这样锲而不舍的谩骂和捧一踩一中,王家在江右的声势名望达到了顶峰。
几乎所有江右的人都觉得,王家已经成了孔家之后的第二个圣人之家,如果王继在世,这些豪族们一定会像儿子见到老子,臣子见到君王,粉丝见到偶像一样,冲上去顶礼膜拜。
而江右豪族们自己,也不吝在私下放话,像王家这样高尚无比,风雅无比,血统高贵无比的家族,如果他们还有幸能见到一个除了王若彩之外的王家子弟,就是冲过去为他捧痰盂端茶倒水,奉对方为主又如何呢?
这个时候,一个让所有江右豪族们都要瞪掉眼珠子,恨不得在以前说大话的自己脸上打几个耳光的消息出现了。
这个消息一开始只是在建康周边七郡的百姓当中流传,传言是这样的:
当初南帝刚刚来到建康没几年的时候,那位深藏功与名的诸葛丞相二号,王继王太傅,为了收复河山,曾经发起过一次北伐。
而在那场让后人觉得十分丢脸的北伐过程中,除了攻襄阳不利被换将贬官的谢恺大名人,还有另一位名人——王继的亲弟弟王业。
这位名人当年北伐战败后就失踪了,至今没有消息,但是事实上,他很可能还活着!并且一直待在江北!
王业,当年的建康二宝之一,建康的另一宝,就是吴郡太守,书法大家,玄学大佬阮温。
王业当年在哥哥王继的背后支持下,带领王家大军在江南各地扫平叛乱,何其威武,而在威武之外,他还擅长诗文,常常有美言名句流落在外,人人都说,王业被哥哥派去领军,是浪费了他的文学才华,如果让他从政,说不定他做得不会比王继差。
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是王业当时在建康,在王家人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而当初同样是北伐失利,谢恺打襄阳不成功就立刻被换将贬官,而王业在兵败失踪后,王家不仅不怪他,还派出大量人手寻找他的踪迹,甚至在给王若彩的书信里,也拜托她寻找自己堂兄的踪迹。
陆瑶当时将这份书信放在眼里了吗?
她没有。
那她按照王家的拜托做了吗?
她做了。
自从她打下丹阳,这么多年来,王业一直被她握在手里,就等着在什么合适时候,把这位便宜堂舅放出来当一张王牌呢。
现在,时机差不多了。
作者有话要说:关于甲子日,有个好玩的逸闻,传说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在甲子日准备出兵攻打后燕慕容氏,有臣子劝他:大王不可!商纣王就是甲子日被打败的,今日出兵不吉利啊!
拓跋珪反问对方:商纣王在甲子日被打败,那周武王不也是甲子日打赢的吗?
看,什么叫格局(狗头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蒂朵低调点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磨刀霍霍向存稿君2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