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页

大清药丸 南方赤火 1298 字 2022-10-18

……好吧。外教难得,有人愿意来,林玉婵谢天谢地。

好在这外教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从字母开始教起,有耐心就够了。

学校规模小,不需要什么行政人员。林玉婵做了“总办”,相当于总务处主任,张罗各种后勤;郜德文由于是金主,于是请她做监督,给新学校冠名。

郜德文开始有些难为情:“德文书院……不太好吧?”

毕竟不是沽名钓誉的人。而且女子闺名到处张扬,就算是郜德文这种家里不怎么讲礼教的,也觉得很别扭。

林玉婵想了想,也表示同意:“对,容易产生歧义。”

虽说现在德国尚未统一,在大清境内寂寂无名。但几年以后,上海大概会出现大批德商、德国洋行、德意志领事馆……这里再办个“德文书院”,教的是英文,属于挂羊头卖狗肉。

而且按照当时江南的传统风气,小学称“蒙学”,中学称“中斋”,大学才叫称“书院”。虽说上海人民没那么严格,但“书院”太高调了,容易招风。

郜德文拍板:“取咱俩的名字,就叫‘玉德女塾’。”

林玉婵慌忙推辞:“别把我放前头啊。”

“德玉不好听。”

女侠态度坚决,林玉婵只好听金主的话,默默暗笑。

玉德女塾……听起来像是教女德的。

挺好,这名字规规矩矩,安全。

于是花十两银子,请名士写个匾。

建校之日,到场庆贺者五六人。郜德文的五百两预算,花出去一百有余,大部分是教师的束脩,其余的,林玉婵设立专门的账簿暂管,坚决不挪用。

玉德女塾第一届学生共八人。除了郜德文,还有两位年轻姨太太,都是嫁了洋人的本地女子。其中费太太的丈夫生意繁忙,为了拴住丈夫的心,决定自习英文,以利沟通;而沙太太的丈夫早已回到英国,并且带走了他们的孩子,去英国接受教育。沙太太只怕日后母子团聚,反而成了陌生人,于是下决心补习英文和西方文化,提前弥补和孩子的文化代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