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婵:“……”
难怪他在中文名片上不提这茬。
洋行左右没生意,容闳把她当知己,兴冲冲地开始叙述自己幼年如何阴错阳差进了教会学校,又如何机缘巧合远赴重洋,勤勉读书考上耶鲁,成为第一个拿到美国大学文凭的中国人,然后又如何心系家乡,回来报效祖国……
寥寥几句话,涵盖了十数年艰辛困苦。林玉婵表示五体投地。
“所以您是……刚刚回国?”
“已经有几年了。不怕你笑话,我换过五六次工作,大部分时间基本上都失业。最近自己鼓捣做生意,也觉得没什么意思,要是再亏下去,我就关张算了。”
林玉婵听得无语凝噎,再看看裱挂在墙上的那张写满拉丁文的耶鲁毕业证书,深感大清要完。
这种人才,放到现代,国家都会巨款挖人的。
而在如今这个中国,不过是刚刚睁眼的睡狮,难道不应该赶紧送个一品顶戴供起来,居然让他失业?
大概是因为没有门路。她热心问:“您试没试过,去做官员的幕僚?”
容闳报以沧桑微笑:“试过。他们听说我连秀才都没考过,没一人接我的拜帖。”
林玉婵无语,又忍不住提建议:“您可以去做翻译。”
“缺钱的时候会译书挣稿费。”容闳不以为意地说,“不过译出来也没人看,挺没意思。”
她想了想,又说:“您可以……”
“林姑娘,我缺的不是工作机会。”容闳忽然激动起来,绕著书桌走动,正色道,“我想真正做一番事业,将平生所学付诸实用,使我的祖国像西方一样文明富强。有人找过我传教,我拒绝了,因为我觉得宗教对中国之强盛毫无益处;我去香港研习过法律,想要找出中国律法可改良之处,可香港律师协会联名将我赶了出去,因为他们不愿让一个华人坐上法庭;洋行出高额薪水请我做买办,但我想都不会想。如今洋人视中国人为奴隶,买办者,不过是高等一些的奴隶罢了,我堂堂美国领袖学校之毕业生,岂能如此辱没母校之名誉?……”
林玉婵听到他说“高等一些的奴隶”,心里猛地一跳,突然有些感动,心中蓦地划过江海关走廊上的壁炉烟火。
看来这泱泱大清土地上,矫情者并非她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