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里的学生倒是长脸,没应阿清那句原形毕露的话,直到《论语》已经教下去了几篇,他们都还每天乖得很。
阿清说奇也怪也,看着那几个孩子的眼神也带了审视。
宋乐舒这夫子做的越发得心应手,在坊间也渐渐有了几分名气。
百姓都知道永宁坊开了家学堂,不收官宦子弟不收平头百姓之儿,专教孤苦无依的孩童,而且新鲜的是,那教书的夫子是个女人。
还是前朝宋家的二姑娘。
市井中的人,大多称赞宋乐舒心善,有些家境好些的还会送些米面来。遥遥听着学室里的读书声,说宋乐舒必有好报。
上一次宋乐舒听这话,还是侯府没落魄时,那人说她宋氏侯府必百年平安。
可结果他们一家不也是成了他人的足下之泥?宋乐舒经此一遭算是看得清楚。他人送来的米面宋乐舒收下,他人的夸赞便当成耳旁风。
倒不是宋乐舒占小便宜。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养着十个孩童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最开始的宋乐舒还凭着一腔热忱直奔南墙。
但现在,油、米、菜、肉、墨······都要钱,宋乐舒最开始的十几两租金全部用在了这上面,眼看着手中银钱所剩不多,宋乐舒叹了口气——
从前她是有些天真了。
可转头看到那些孩子天真的面庞,宋乐舒的心中又浮现起爱怜,不管如何自己也要坚持下去。
从此,街坊邻里的帮衬宋乐舒歉疚着一一收下,他们送来的吃食能暂供孩子们一段时间,倒也缓解了燃眉之急。
可渐渐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学堂里每日都有新鲜的吃食送进来,米面接连不断的供应,倒是叫阿清和宋乐舒齐齐看直了眼睛。
“这······这是哪位好人送来的?”阿清惊异道。
宋乐舒狐疑地盯着那一条猪肉,来送肉的人显然就当了个跑腿的角色,宋乐舒问什么,那人都一问三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