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你记得要自己照顾好自己,能自己动手做的事情就不要麻烦别人,好好表现,爸爸妈妈会在电视机前好好看着你的,弟弟也会把你当成榜样的!加油!”
“要是换成她妹妹那狗脾气我是铁定不放心这孩子这么小的年纪就外出住宿的,但小星从小就很乖,很听话,很懂事,就算要一个人跟着你们,我也放得下心。”
“我家女儿一直都很懂事,很听劝的,如果和其他小朋友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有些什么磕磕碰碰,还请老师们多说一说,你们和她讲道理她就懂了的……”
“……”
当父母的意思其实很简单,表面上看是在给自家孩子打气,或者在节目组面前夸自家孩子一下,实际上是让节目组知道他们的孩子都是乖孩子,不会做出什么不好的事情来,接下来不论是遇到小孩子之间的争吵打闹、又或者是孩子学业下降之类的,那他们做父母的的是一定会站在孩子这边的。
但这话又不能说得太明,不然提前为了个不知道会不会发生的事情得罪节目组不太可行,所以就用了委婉的说法。
对女儿的关爱可以从中体会得到。
……就是在先导片之后,他们这群观众听到这样的话总觉得莫名的别扭。
“作为一个生了孩子的人,我是理解这群父母的心态的啦……当初我把孩子送幼儿园的时候也干过类似的事情,但是可能是因为看了先导片?我怎么听这话的时候老是忍不住把重音落在‘懂事’这类词上面呢?我怎么就觉得这个词儿这么刺耳呢?”
“成年人是懂这些家长话里有话都是什么意思,但是孩子不一定懂啊,要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就跟爸爸妈妈不在乎这孩子似的……今天这个镜头不行啊,我想看看小星星的眼神……我觉得她不开心的,我要抱抱她!”
“当初我妈也在我去上学的时候和班主任这么说过……我住校三年,除了生病的那次,其余时间一次电话都没往家里打过,毕竟我是个懂事的不给家里人添麻烦的乖孩子……”
“……”
成年人看一个孩子的成长节目,一部分是来学习如何育儿的,也有一部分,是透过这群孩子在看当年同样受着伤害的自己的。
如果说这三十户人家中有那么几个表现得不好或者透露出了比如重男轻女或者对孩子有不耐烦情绪的家长,作为观众的成年人都觉得自己有理由把现在心里的那股憋屈和怒火给发出来——
替小时候的自己,替被父母送上车的小姑娘们。
但王斌导演当初为了选人,可是硬生生用了一年的时间呢,那是标标准准按照秦总的意思来的。
这些家庭,就是一些小康家庭,他们虽然个体之间有一定的贫富差距,但都是能够负担得起两个孩子的生活的,差别只是有的家庭可以给孩子提供每天早上一杯的热牛奶,而有的孩子每天早上的早餐是粥上面。
同时,这些家长也和第一季的家长一样,都是爱着自己孩子的家长。
因为乖巧的小孩子情绪不像调皮捣蛋的孩子那样直白外露,王导为了确定这就是自己要找的小嘉宾,那是认认真真和孩子的父母天南海北的聊过天的,不止是单纯聊一聊育儿经验,聊聊孩子的出生和平时怎么带两个孩子的,还有如何看待历史人物啊,如何看到当今国际局势啊之类的……
然后再把录了这些聊天内容的录像全拿去给在秦家娱乐总公司担任心理咨询师、如今已经无聊到头上可以长草的沈医生送过去,判断一下这家人是否属于“健康”的一家人——他们其实心底里也会担心重男轻女或者家庭冷暴力之类的问题。
他还带着工作人员特地突击去小女孩的家里拜访过,还特地去看过小嘉宾在家里的房间,并暗戳戳和家里另一个孩子的房间做过对比,确定并不存在类似于哈利波特和达力之间的那种区别对待。
他甚至能从定制的儿童书桌和椅子套件、放在书架上的不属于学校发的必须要去书店特地去买的课外辅导材料,看出父母对培养孩子的用心。
这些内容或多或少也有些片段在第一期里放了出来,看得观众们更加憋屈了——
找不到,找不到能让他们抓住错处的地方!可恶!
女孩们越乖巧,他们心里就越憋屈。
女孩们的这些小异常,如果你放在生活里,是完全看不出来的,因为在生活里,你听到自己家妈妈夸别人家的女儿真乖,你不会觉得这句话有什么问题!甚至你自己偶尔遇到个小孩子替你捡起了你掉在地上的东西的时候也会忍不住夸人家孩子真乖!
乖,不是一个贬义词。
但镜头会把很多事情放大。
只要看着这群孩子安安分分坐在校车里,一个个除了和身边刚好和自己分到一起的小女孩小小声说话之外不会有什么大的动作,再联想到上一季的时候,那群捣蛋鬼在校车上都要大吼大叫大吵大闹……
心里就更憋屈了。
节目组想来也是感受到了观众们的憋屈,所以一上来并不像第一季那样先给大家展示孩子们有多调皮、工作人员有多头疼,而是上来就亮出了能够抚慰所有人人心的资深心理咨询师兼本综艺节目主持人——沈姐。
敷一出场,后期就给做了不少花字和圣光特效,用各种履历来向观众证明她的靠谱性,给人一种“这件事交给我没问题”的安心感。
她坐在整个别墅的观察室里,身后大背景就是各种监控屏幕——假装在看监控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