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农村人的“现实”。
张丫出了满月又呆了十天,就往菜场去了,刘婶跟她倒着班看孩子,等到了孩子五六个月了,就能抱菜场去带了,菜场的孩子都是这么长大的,一个个皮实着呢。
这样一来英子就显得有些多余了,没等张丫让英子走,英子就告辞了,“张姐,跟你说件事,我男人要回来了,我得找房子,先请一会儿假。”
“啊,他回来了我请你们吃饭啊。”张丫说道。
“不用,张姐,你看你孩子也能带出来了,等他回来我就不干了,在家伺候他两天再找别的活。”
“这样不好吧?”
“有啥不好的,本来就是临时帮几天。”英子和这母女两个道了别。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该散的时候就要散,免得好好的真情,变成了假意。
有了在豆芽婶那里得到的经验,她开始找房子了,首先要离菜场和豆芽婶有一段距离,又不能离太远,毕竟她现在只对这一片熟。
英子坐车出了一站地,在格局差不多的小区里面琢磨,没找着车库,倒找到了一个一楼,面积也不大,细长的一小溜儿也就是三十平米左右。
英子特意问了一下下水的问题,这楼虽老,下水还行,原来的老公房是自家工厂建的,不惜工本,现在虽然没有物业,老业主委员会自己管,倒也管得可以。
房主是个五十多岁的阿姨,英子左瞧右瞧的跟她讲妥了价又说,“得让我家掌柜的掌掌眼。”
阿姨瞧了瞧她笑了,“你多大啊,家里就有掌柜的了。”
“我二十二了,孩子都一生日了。”英子特意把头发剪了,找街头小店烫了个卷发辫梢,穿衣服的风格也模仿张丫,显得成熟很多。
“啊,看着脸挺嫩的。”阿姨笑道,“行,租房子的事儿嘛,自然得两口子商量着来。”
英子记下了阿姨的小灵通号码,又把自己的手机号告诉了阿姨,第三天英子才打电话跟她敲定要租房,“我家掌柜的事多,在外面看了一眼说你说行就行就急匆匆走了,诶,回头有不相当的地方又得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