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为什么她登基之后先开恩科的原因,她就是要把这些读书人划成两个部分,他们想要前程,那就要来参加恩科,那就必须要拥护她,而剩下的那些人便会迫于各种各样的情况,或者被动或者主动地选择臣服。
当然了翰林院里面这些人是向来不好动的,他们都是学富五车颇有声望的读书人,他们能进翰林院,便已经说明了他们在读书人之中的声望,尽管他们没有反对的能力,但他们有能杀死人的口诛笔伐。所以她直接选择了再抬高一次弘文馆,她可以选择去用她想用的人,暂时把这些人放在一边。
只是从太学开学斋这事情来看,他们是不甘寂寞的,他们就和宗室里面那些人一样,还在妄想着她会从皇位上下来,让位给他们看中的人选。
顾兰之去了翰林院,则是让他们这些人不得不捏着鼻子为了她做事了。
他们心里不愿意,但却不得不去做,最后就想到了这个最容易用来对付官员的方式——御史弹劾。
这些御史或者并没有什么预设的立场,或者他们也是与翰林院这些人原本就是沆瀣一气,总之,他们不仅想到对付顾兰之,并且还真的切实地找到了把柄,然后便有了她面前这么一大摞弹劾奏折。
想要去弹劾一个官员,那么这个官员不管做什么都会是错。
哪怕他今天下马的时候是从右边下,都会成为他们眼中的叛逆,是值得拿出来大书特书的。
对于一个官员来说,这样密集的弹劾之下,他要害怕的便不是会做错了事情,而是他已经什么都不能做,因为万事全是错。
她若有所思地把奏折放下了,抬眼看向窗外,已经彻彻底底入了秋,晚桂的幽香随着风飘进殿中来。
再过不了多久就是立冬,那时候应当云京城就会下雪。
她又低头看了一眼面前这些弹劾的奏折,唤了人进来直接抬到旁边,这些事情或者一时半会之间还看不出一个究竟,她还需要多一点时间来看看,由这件事情,是不是还能引出更多不安分的人。
弹劾顾兰之的奏折被留中不发,对于这些上折子的官员以及翰林院的学士们来说,却是一个有些微妙和值得琢磨的信号。
若是觉得他们弹劾得不对,赵如卿大可以直接打回他们的奏折,直言他们的弹劾是无稽之谈。
而若觉得他们的奏折是写得有理,那自然也会依着他们的弹劾来对顾兰之进行处罚。
现在这样的情形,便让他们感觉到中间似乎有一些他们遗漏了的值得琢磨的地方了——既然赵如卿留下了这些奏折,意思是不是对这些弹劾还是有一些认同,只不过现在她还需要顾兰之为她把官学的事情全部理顺,所以暂时先只是把这些弹劾留下了?又或者是,他们还没有能够找到应当弹劾的地方,他们找到的那些错处,还不值得拿出来处罚一个科举出身点了探花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