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如卿原本也和人商量着要在代朝和突厥边境增加更多边镇和边防,以两国现在友好的情况来看,这些边镇可以用来通商,还可以让两边的民众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双方只有交流更多,相互之间的隔阂才会越少,将来代朝同化了突厥才会更容易。另外有了这些边防边镇,对于商路也是一大助力,商队可以不用再担心一路上可能的补给问题,并且有了护卫,安全性也会比以往更高。
这会儿听着处月主动提起了这个,她便忍不住笑了一笑,道:“难得汗王与朕想到了一处,本来就想请汗王来商量,在我们两国之间多增加边镇和边防的,这样商路上补给点增多,想做生意的人会更方便,也让我们两国的普通民众更好地生活在一起呢!”
处月听着这话,眼睛亮了亮,道:“原来陛下也有这样想法,那真的太好了!”顿了顿,他又想了想,道,“既然有这样想法,那便不妨让我们底下的人去商量出一个具体的章程出来。听说回鹘会有使团到京城来,到时候是不是还能与回鹘一起商量此事?若是我们三国之间能联手行事,将来商路便会越来越兴荣。”
赵如卿笑着道:“有了汗王这话,后面的事情便简单了。朕这边让人专门处理此事,汗王那边派个能做主的过来,之后便让他们商量着拿出章程,最后朕与汗王一起来看看成果便是。”
“便让纳星来负责这事情。”处月笑着道,“我们突厥人没有你们代朝的官员那么好说话,得是要有个压得住阵的,否则底下那些人就要乱来。”
赵如卿笑道:“自然是可以的,朕便让黎薛他们来处理此事,他们之前也去过突厥,了解你们的风俗民情,便不会有什么误会了。”
赵如卿和处月不过三两句就确定了的事情,过了两日才从朝堂传到了市井当中。
不过到市井当中时候,最关键的边镇边防的事情已经被模糊忽略,所剩下的便是过几个月回鹘会有使团来,朝廷如今是鼓励往西域经商,一时间商人们倒是都精神一振,琢磨着是不是有机会可以大赚一笔了。
而与这些繁荣喜悦相对比的,便是翰林院中的愁云惨雾了。
顾兰之入了翰林院之后,先是派了年轻的学士去太学去一边教学一边整理教义,另一边则是让翰林院上下都开始准备往全国各地去监督讲学授课了。
本朝翰林院司草拟内制之职之外,另外便是编纂文史,稽查官学功课,另外便是之前赵苍在位时候讨论过是否要让礼部把科举的一部分职责也交给翰林院来执掌。
其中那个稽查官学功课,便是翰林院的一大职责——尽管在之前翰林院并没有在这一条上太过于用心,而是努力在往赵如卿身边和弘文馆争夺皇帝近侍的地位。
这一职责说起来简单,也不过就是考察各地的官学的教授情况,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
代朝有多大?底下有多少个州?每个州底下又有多少郡?每个郡下面的官学是不是真的有?倘若是有,又有几个人在里面上学?若没有人上学,为什么那些人都去了私人的书院而不去官学?若不去官学,那每年每个州郡往上报上来的各种赋税金额里面,为什么又有官学那一条?如果出了问题,是不是就是翰林院的失职?
问题有这么多,翰林院就是算是想管,也不敢贸然伸手,里面那盘根错节的关系,哪里是他们这些只想着做皇帝近侍的学士们能理得清楚还能处理得当的呢?
故而从前这一职责只是随口提一提,向来是没有人当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