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闻言想叹气,当年他认为王拱辰是个人杰,事实证明他看错了。
想着太上皇后告诉他的真相,“司马钻地,王家上天”等等,他一面在心里安慰自己不气不气,一面用小银叉子叉了一个小扇子模样的粽子进嘴,感觉自己被信任的臣子伤到的心灵得到了慰藉。
苏轼兄弟他是绝对不会看错的,太上皇非常有自信。
“听说苏轼的父亲身体不好?”
“爹爹是担心苏轼和苏澈兄弟要回家守孝?孩儿打算夺情,和富弼一样,又担心世人有异言。”官家对这些礼法之事小无奈,他昨天晚上被范仲淹提醒了这个事儿--刚刚崭露头角的苏轼和已经是宰相之身的富弼不一样。
“爹爹知道官员回家守孝三年的定制,是从什么时候传下来的?孩儿能改吗?”
龙舟赛的初赛,禁军虎贲营胜,跟着赢了钱的笑,输了钱的哭丧着脸,随即又开开心心的准备下一轮下注。官家把目光从汴河上收回来看向他尊敬的爹爹,清澈明亮的大眼睛全是对这些死规矩的不认同。
太上皇沉吟一番没说话,太上皇后皱着眉头开口说道:“这些规矩是孔圣人的学生曾子后来定的,其实孔圣人的主要意思是为人子女孝顺,孝顺要从心,而不是这些死板的硬形式。但是再怎么不合理的规矩也是流传了几千年,皇儿要改的话估计很难。”
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听着很有道理,可是子女平时若是不孝顺,为人不正派,做事不认真,就是在父母去世后服个“三十年之丧”,又有何益?
太上皇明白老妻和儿子的想法,轻轻摇头,“曾子根据孔子所述著作的《孝经》,本意也不是制定这些规矩。他的意思是华夏人要以孝治国,为民者孝敬父母是小孝,为君者大孝于天下是大孝。”
“现在的儒家都说爱民如子,说自己是父母官,这和孔子、曾子的意思是相违背的。当初孔子是讲--为君者看天下的老百姓都如自己的父母一样,把老百姓视如自己父母一样孝,孝改一个名字就是忠。不管是文人武人都要有“孝天下人之心”。这才是《孝经》要讲的内容。”
官家眨巴一下眼睛,想起来老师们教导他的“受天下万民供养当谨修自身、待民如子”,觉得还是爹爹说的对。父和子的关系一倒置,孔圣人的根本思想就变了,因为父是权利者,子是被权力者。
“爹爹言之有理。”官家的语气里都是赞叹和对他亲爹的骄傲。
太上皇后的眼里也是满满的赞叹和骄傲,“上皇言之有理。”
第一次被妻儿一起用这般敬仰的目光看着,太上皇有点小不自在。儿子尊敬他他知道,可是太上皇后?
他可是知道,将门出身的太上皇后一直对他的书生气和好人脾气很是看不惯。
皇家这里其乐融融,同样来看龙舟的折家那边也是笑声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