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把所有的节物都给五姑娘送一份,然后五姑娘挨样带在头上,穿在身上,又每样送回一大份;然后儿子把五姑娘送来的所有节物都带在身上,拿在手上,吃进肚子。
真是···,太上皇后觉得,她不知道怎么形容。
辰时六刻,笑笑闹闹的一家人终于得以出门。
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汴河上的龙舟比赛正在进行,官家陪着亲爹娘坐在一个高台上观看,河岸两边都是高声呐喊的人群,开盘坐庄的商家、卖吃卖喝的小贩们更是卖力的吆喝。
文人豪客聚在一起吟诗作赋,首推当然是苏轼大人的《六幺令·天中节》。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
“好!好!”太上皇高声诵吟,大声的叫好,“童之臂、门之艾、菖蒲之剑、风筝漫舞、对酒当歌、龙舟竞发、、、如诗如画、美轮美奂,一唱三叹,色香味俱全,真乃神来之笔也!”
太上皇后听着也是忍不住点头,苏轼大人忙乎了这些日子,终于有空写诗作赋了。
官家摇着飞白扇,听着爹爹声情并茂的朗诵,也很开心,眼睛望着河面上的龙舟比赛,手上动作精准无误的叉起一个龙舟模样的白团子,细细的品。
因为有正经事儿做很是忙了大半年的苏轼大人,确实是好久没有写诗作赋了。在等的不耐的大家伙儿忍不住想要把他发配回去写诗的时候,他终于动笔了。
作坊的事情告一段落,苏轼大人高兴;有了空闲和友人们、家人们一起过端午节,苏轼大人更高兴。此刻心里头万分高兴的苏轼大人被汴河上激烈壮观的龙舟比赛感染,自然是诗兴大发。
他写完了一首庆贺节日的诗后,想着最近朝堂上闹闹哄哄的王拱辰的案子,在友人们和同僚们的起哄声中,忍不住提笔又写了一首。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已经知道儿子彻查王拱辰一事的太上皇,手里捧着王宫令抄来的东坡词,学着儿子慢吞吞的语调吟诵了一遍这首《屈原》,心里升起小小的感叹。
“苏轼这首诗写的有气节。事之无凭与人情之殷切,富贵之短暂与声名之无穷,世人之澌灭与屈原之不朽,都已写透。”
姿态懒懒的官家端坐在他走哪带到哪的软椅子上,非常认同的点了一下脑袋,“屈原持志高洁、决绝赴死;苏轼志向高远、乐观豁达,都是世之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