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后, 总有记者会去采访这位行业的标杆, 询问他拍摄那张照片的初衷。
秦书意长年奔波在新闻一线,需要抗着笨重的器材,身材完全不如外表看上去纤瘦, 又喜欢靠在躺椅上接受采访时显得不算庄重。
“那应该称之为一瞬间的光,我并不是摄影师,只是想记录它, 包括画面里的人和事。”
上了年纪的记者依旧双眼锐利,习惯把相机录音笔挂在脖子上,只在说到“人”时靠近咖啡的手忽然顿住。
他自嘲地笑了笑,神情有些落寞:“不要学我这种坏习惯, 喝多了咖啡对身体不好, 还是一位医生朋友告诉我的。”
他无比庆幸当年结识那位友人, 还有在友人帮助下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报道。
那是秦书意第一次真切认识到, 他的一支笔可以做到什么事。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里,舆论的浪潮比其他时代来得更加猛烈, 信息的扩散以几何倍数扩大。秦书意出于自己的目的没有对这份摄影作品进行版权保护, 不断有媒体将它应用在自己的新闻报道里, 逐渐有越来越多人看见这张照片,再传播给下一波人群。
因为文字工作者的本职, 秦书意只用了一段简短的文字作为背景介绍,时间,地点, 事件,简洁明了,却有着难以言喻的动人心魄。。
“达斯贝市,埃博拉疫情中心城市,一名埃博拉患者在医院门口死去,人群因尸体溃散,华国医生在逆光里走近她。”
彩色的照片触目惊心,许多记者会将镜头指向这片满是饥饿、疾病、死亡的土地,展现出常人所不能见的痛苦,隔着屏幕表现出人类生死之间的挣扎,激起人类本能的共情和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