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老板就是合伙的老板之一,他兄弟多,隔几?天就跑过来看看他们作坊生产了多少数量,除了毛绒鞋子?,在省城行销的“保暖三件套”,帽子、手套、袜子?,围巾,他们也定了数千件。
库房里一有货,他们立马拉走了。
作坊以前小,这?两年规模扩大了,再把作坊安在自家住的房子里就搁不下了,就把作坊搬到了庄家大房的院子里去,几?间屋都腾出来了,全是办公室、仓库。
征求了大哥庄民安同意的,他回来就住二房,东西都搬过来了,庄玉林说了的,“要给大伯养老。”
都养老了,肯定是住一起。
庄炮仗两个没过来,他们住了一间房,说要给他们守作坊。
就是村里也知道他们工人庄家挣钱了,是“老板家庭”了,现在还是工人、干部位置吃香,说起外边的“个体户”看不上,但农村家庭这?种阶级意识不深。
人家不是“个体户”,是开作坊。
带领他们挣钱,当“大老板”、挣大钱的。
这?也是一条关系链,以前吃大锅饭的时候都是以“贫农”为荣,越贫越荣,这?代表的是根子清白,家世根正苗红,在相亲的时候说家里是“贫农”都要叫人多重视几?分,这?说明什么?说明不管是嫁进来的还是娶进门的,不会给家里添乱,安稳。
现在不一样了,现在虽然是工人、干部家庭叫人高看,但那毕竟少,看不着说不着的,出去买东西哪样不要钱的?工人、干部家庭看不上搞“个体户”的,那是因为他们不缺钱,不差钱,有房住,他们农村家庭能一样吗?
现在去相亲,你说自己是“贫农家庭”,人家姑娘转头就走的。
“贫农家庭”已经不加分了。
在普通人眼里,还是要有钱才是真,没钱谁愿意嫁的,你是“贫农家庭”,人家姑娘结婚要彩礼,要三砖,哦,还有现在流行的什么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的,你一样买不起,人家嫁过来就要跟着吃苦。
有几?个年轻姑娘还为了图“贫农家庭”专门过来吃苦的?
跟以前啊,不一样了。
那时候年轻姑娘说不愿意吃苦,还有人指责说人家是“资本主义”,想搞享乐主义,没有人天生就想吃苦,那时候就是不愿意也不好说,怕被人抓了话柄,更有的嫁了过去“同甘共苦”也是有的。